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什么是特发性震颤呢?

2023-06-27 20:25 作者:bili_88621268197  | 我要投稿

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60%病人有家族史。姿势性震颤是本病的惟一临床表现。本病的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

特发性震颤(ET)是以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据文献报道,特发性震颤患病率为0.35%~4%,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可达6.30%。

特发性震颤以4~12Hz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双侧上肢和手更为显著,可累及头部、下颌、声音等,亦有部分患者下肢、面部、舌受累;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双侧肢体受累,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不对称,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出现震颤。情绪紧张可以加重震颤,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如持物、写字、倒水等。

据文献报道,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严重者可于疾病后期出现步态障碍和共济失调,震颤可出现于单一部位,部分患者症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趋于相对稳定,亦有部分患者随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累及其他部位。早期关于特发性震颤的研究仅关注运动症状,认为其是一种单一症状的良性运动障碍性疾病。

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

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范畴,本质为虚。而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盛,肝肾亏血是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特发性震颤病程较长,多见于中老年人,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和老年人精血衰竭,肝肾不足,阴阳失衡有关。人们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是身体先天不足,或者劳欲伤及肾,因为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肾精亏耗较大,则不能滋养肝木,导致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所以出现四肢震颤,肝肾属于同源,肾虚则水不涵木,所以出现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就形成了,若是水不涵木,肝肾交亏,则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是中焦脾胃受损,则痰湿内生,土不栽木,亦致风木内动,出现震颤。

中医是怎样辨证特发性震颤的?

1.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阴虚动风。

3.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症,手足蠕动,眩晕手抖。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


什么是特发性震颤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