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模式”的相关意见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未成年人”模式的根本目的,应当是维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生活中的正当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媒介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作为未成年人,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具备自己独立的意识。以我最身边为例,我所处在的是我省较为靠前的一所高中,经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的氛围更加偏向的是“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知道怎样做”的。我认为,未成年人的模式应当有自律和他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兼顾。首先,我认为,未成年人的保护的最佳方式应当是高度自律加上适当他律的,譬如说,我需要通过开源社区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新型技术,我会自觉的不去浏览其他的内容;我和父母说我要学习相关技术,等到了时间他们提醒我时间到了,实际上也是一层“他律”吧。
我想说的是,不同的未成年人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是因人而异。这其中,个人的自觉应当成为自律的占有分数,自己制定标准自己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自己具有一定的自律意识。在制定相关原则后,给予高度自律下的高度自由,这应当是国家应当引导的有效的未成年人成长的指引方式,也是我所向往的学习氛围、我所满意的学习氛围。
这里,我不得不说国内的相关应用程序。为了自己的产品,打造“一条龙”服务,最终带来的只是成本的增加和沉迷的加重。我曾经看到数码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视频中,他提到,“连门铃的 App 都有视频流”,这令人感到惊叹。加之,现在的各种 App 都会做视频流,甚至在“美团”App 中,为了热度,把云端的“原神”塞进了软件中。各种软件想要做出“综合性平台”,根本目的却是吸引流量。我认为,这是一种并不良好的市场竞争,应当引导相关的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做好做精来吸引用户,而不是让用户在自己的平台上花无谓的时间。
从参与软件制作的角度而言,我更倾向于软件的模块化。在参与相关的软件开发时,功能的模块化的确是高效之举。我希望,相关 App 与其作出更加严格的防沉迷,首当其冲的是自觉提供相关功能的关闭入口,甚至停止无关功能的加入。据悉,几年前的手机,128G 有点多,256G 太多,到现在的 256G 是标配,在相当的情况下就是这些臃肿的 App 导致的。因此,我的第一条建议是:与其加强防沉迷的力度,应当先让一些应用删去、关闭与应用本身无关且可以导致“沉迷”的功能。
说了这么多的臃肿 App ,我想要把话题转移到未成年人保护上来。在我看来,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显得有些“一刀切”。强制禁止相关功能,这其实是断了相关客观需求的满足。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候看一些关于游戏等的视频,这无可厚非,只要不沉迷于此,甚至是有利于多元化发展的。我想我们经过对于古典故事《大禹治水》,虽然只是寓言,真实性不能实证,但其带来的治世原理应当是显而易见的。我在中考前会自觉的把微信的防沉迷打开,但是 B 站的防沉迷却始终不愿意开,这是因为 B 站的防沉迷禁止了相当一部分的功能,而我在中考复习之余,必然是需要一些时间去调整、放松的,这与我使用防沉迷的功能的本质要求——督促自身能够有限度的放松,是相违背的。
因此,以自身为例,我自己在一定情况下,是支持适当的防沉迷模式,因为这可以是自律的一环,但是对于钉死的限度表示不满意,譬如,我对于微信的防沉迷就是相对满意的,因为它允许我定制相关功能的使用与否。因此,我的第二条建议是:与其加强防沉迷的力度,不如先优化原有的防沉迷限制,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前提下,自行定义什么功能可以使用,什么功能不能使用。
再者,我希望能够整治相关的平台内容。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各种抹黑、反智的现象较为棘手。甚至出现了以未成年的幌子无谓“打压”相关的内容,譬如我获悉的“抖音”平台上,对于《崩坏:星穹铁道》游戏中角色“刃”的角色 PV 下,有人因为角色扣血增伤机制说对于未成年人“自残”等行为等引导,甚至抖音平台认为该举报符合事实,对视频进行限流。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却在真实情况下上演千千万万遍,却仍然有些人不认为是跳梁小丑般的闹剧。
在其他的基础性教育视频中,更多的反智闹剧层出不穷,甚至以此为荣。百度贴吧的“弱智吧”和“孙笑川吧”,相关的反智言论是“明码标价”的,其目的就是明确、得到共识的博取关注,人们也知道也仅仅把它当作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过;然而这些平台的反智言论,遍地开花,让一些难以分辨的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这是相关平台对于未成年人的较大的不良引导。即使评论的发出者并不是平台,更应当是平台的监管责任不到位的体现。
综上,我的第三条建议是:应当加强平台对于不利于未成年人信息的筛除,从根本解决相关的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对于未成年人的“防沉迷”。
在未成年人的引导中,对于具有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从自身经历而言应当是 10—18 周岁,对应小学三年级——高三)更加重要的是对于自己需要什么的按需取用的引导,而不是被动的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教条。我们(15 周岁左右),并不喜欢被人指使,甚至过多时会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原则下的高度自觉下的高度自由。
说回相关的平台内容整治,平台内容的整治不应当仅包含于未成年人,更应当担负引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在“抖音”平台上,虽然没有使用,但经过观察,充斥着“电子产品导致一切”、“游戏导致一切”的有些过激的言论。譬如七月初所报道的“X 年级的暑假最可怕”的相关言论,看似是指导家庭教育的背后,是套路营销。在我们的身边,的确有些被这些平台内容蛊惑的家长。他们以为相关的内容真的是社会的毒瘤,从小不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最终导致的只是越积越深,导致的只有适得其反。因此,我的第四条建议是:在涉及未成年人的话题下、在涉及知识性的普及话题下,平台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也应当健全平台监管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