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阳新齐,共学制布贴
7月7日下午, 拾遗志愿服务队跟随张细女和陈蕊芳来到布贴工艺制作室进行阳新布贴传统工艺实践。 看到这么多学生对阳新布贴感兴趣,张细女和陈蕊芳十分高兴。今天她们的任务是制作一个“福”字。张细女老师给每个队员分发了材料和工具后,陈蕊芳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到:“制作阳新布贴一共有图案绘制、剪样、拼贴、缝制四个步骤,在剪样的时候要注意字的笔画间隔处要留出一小段,这样拼贴的时候有助于定位。”到学生们自己操作的时候,张细女和陈蕊芳一直密切关注着队员,及时指出队员操作的不当之处,并手把手地教队员如何正确的操作,现场的氛围十分融洽。 在了解了一定的阳新布贴传承的历史之后,队员们再次见到了民间收集来的阳新布贴工艺品,而且多是一些生活用品,队员们再次惊叹于劳动妇女的巧思,口水兜、围裙、枕头、鞋子,将阳新布贴与生活融合到了极致。一天劳作的疲惫在看到这些精致的用品后,也会消减大半,算是将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 阳新布贴之所以能普遍贫穷的农村社会中开出绚烂之花。队员们认为是因为,它将节俭与废物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一片边角料布经过拼贴缝制,也可以做出美丽的物品,这很大程度减少了浪费,也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劳动妇女向贫穷生活无声的斗争。 在非遗传承人的身上散发着对非遗文化浓浓的兴趣。努力与坚持,五个字可能就包涵了三四十年,日复一日的制作,若不是传承人们的一腔热爱陪它走过几十个年头,它早已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当拿起针埋头制作了几个钟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队员们算是真正的体验了一回。 来到这里后,队员们发现非遗传承人大多是老人,这似乎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现状。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让我们见识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瑰宝。时代飞速发展,手工已远远赶不上机械的速度,稍不注意,一颗璀璨的文化之星便会陨落,传统技艺要保留,创新发展更显迫在眉睫。 “时代发展很快,传统的阳新布贴离年轻人越来越远,我很欣慰看到你们这样一群年轻人有耐心有毅力,愿意学习与制作阳新布贴。在我把针与线交到你们手上的时候,这就是一种传承。”陈蕊芳与张细女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包送给了学生们,她们希望新一代年轻人能更多的了解与关注这项优秀的中国文化,将其传承下去。接下来,湖北第二师范拾遗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入学习阳新布贴技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