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要做到养神,就要效法五行之气。精神旺盛的人,体内的五脏精气较强,其中,神在五气中处于首位。心是神的居所,道德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养神的方法最终归结于道。道是天地的开端,一是天地的基础。万物都由道创造,天地也由道产生。道可以包容一切,没有形体。化育万物的气,先于天地而生,不能看清它的面目,不能知道它的名称,只能称为“神明”。据此可知,道生“神明”。另一是万物变化的开始。因此,依靠品德培养五脏之气,内心做到清静无为,就能专注于一点,就有了一定的方法。这方法就是,心气是神的通道,把心气导引出来,神也能受其使唤。
【注释】
①五龙:传说中的龙仙。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古人感触内心的精神却把握不住,因此要涵养精神,也就是效法龙仙。陶弘景注:“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
②中有五气:人体内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
③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在的处所。陶弘景注:“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舍容,故为之舍;德能制邪,故为之人。然养事之宜,归之于道。”
④德为之人:德是人感到神的形式。
⑤德养五气:用德涵养五气。五气各有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古人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自对应神、魂、魄、精、志五种内在精神。的居所在心,最为重要。要想养神,就要重视德性的培养。陶弘景注:“无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纪也。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化,天地以生成,包容弘厚,莫见其形,至于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以谓之神灵。神明禀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有时不化,故曰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谓之德,五气各能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一者,无为而自然者也。心能无为,其术自生,故曰心能得一,乃有其术也。”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人身上的九窍和十二舍是神气进出的门户,心则统领一切。能够天生悟道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和天融为一体。明白道的人,通过内心的修养做到,称为圣人。圣人可以使用类推的方法明白道,人与其他生命是一体的,都是万物自然变化的结果。人可以通过感官认知万物,遇到疑惑难解的问题,明白道术就能通达事理,如果不通是因为没有明白道术。明白道术,五脏之气就会获得滋养,一定要使神气有所归宿。因此,人和其他生命一样,都是天地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能通过五气显现出来,产生志向、思维、精神、品德,神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内心平和就能养气,养气可使内心平和。志向、思维、精神、品德四个方面都不衰弱,并且向四方散发威势,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保养五气,就能达到和谐一致的境界,这时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做事顺应天理,符合道术,遵循清静无为的原则,掌握万物,他们怀着天心,施行道义保养五气,坚守无为之道以包容志向和思虑,并向四周散发威势。游说之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养足精神,进而修养自己的心志。
【注释】
①九窍:指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小便处。
②十二舍: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
③真人:道教中所说修炼得道的人。《淮南子》:“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陶弘景注:“真人者,体同于天,故曰与天为一也。”
④圣人:智慧卓越,品德高尚的人。圣,无事不通。陶弘景注:“内修炼,谓假学而知之者也。然圣人虽圣,犹假学而知,假学即非自然,故曰以类知之也。”
⑤知类在窍:通过感官了解事物。
⑥舍神:使精神得到归宿,保持专一。陶弘景注:“心术能通,五气自养。然养五气者,务令来归舍,神既来舍,自然随理而化也。”
⑦同天而合道:跟天与道合一。陶弘景注:“一者,无为也。言真人养产万类,怀抱天心,施德养育,皆以无为为之,故曰执一而产养万类。至于志意思虑,运行威势,莫非自然,循理而动,故曰无为以包也。然通达此道,其唯善为士乎!既能盛神,然后乃可养志者也。”⑧士者:指游说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