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信条》观后感

2020-09-05 00:13 作者:苏蕾尔特尔  | 我要投稿

                     
        “倒放”的魅力居然如此巨大!
【理解难度:《信条》远大于诺兰以往的任何作品,看了原片就明白了。】
       首先,以下文字不存在剧透,一个原因是我对于部分情节也没能完全理解,另一个原因光是是想完整剧透这部电影难度太大,得画图,弄时间线,揣测各个人物的视角与动机,就像建筑制图得有空间立体感一样,看这部电影得有时间立体感。因此我建议影院一刷,领略imax和配乐的魅力(配乐挺不错的,但我可能听汉斯季默的配乐听多了,不是特别感冒),回去二刷,重点关注台词、物品的伏笔,然后重要的,或者存疑的地方逐帧观看(直接看大佬解析也可以,不丢人的)
       ps:前一个小时里影片“熵不低”,因此别犯困。很多伏笔,信息都在这里,如果不注意看,后面更容易懵逼(反正注意看也多半会懵逼……)。

下面瞎扯下我的具体感受:

       1.诺兰的电影在概念上总是超前的。
        并不是没人想过逆熵后的世界会是怎样,许多科幻小说也描述过蓝移后的场景(例如刘慈欣的一篇短篇),但第一个将这种假想运用在商业电影中的人(指的是当做一个具体的元素,并展开讨论。而不是仅仅用来填充情节),也只有诺兰了。
       事实上在科幻作品中,当核武器,能量武器,反物质武器以及诸如此类科幻武器越来越多,越来越注重画面表现上的“boom”效果时,一类武器悄然诞生了,那便是规则武器,尤其是基本规则武器。
       很简单,以耳熟能详的二向箔为例,拍扁空间便是一种简单的,运用宇宙规则的武器,而影片中的逆转熵的流向也是。基本规则武器妙就妙在它主要是用思路,规则与逻辑碾压你,而非纯粹的场面震撼的压制,因为大部分观众都是一路从光剑、机器人互殴、丧尸、死星、飞车追逐等诸如此类一路看过来的,如果《信条》仅仅是一个单薄的时空穿越故事,不论情节构架多么复杂,不止是观众,光是20多年前的《回到未来》,以及《环形使者》、《十二猴子》也皆会觉得这位后辈十分可笑的。
       但诺兰撇开了空间,主心骨只讨论时间,毕竟这部电影难以理解的地方不是空间线,而是时间线。理清了时间线一切都会明朗起来。
       这是十分超前的,和其他穿越不同,这是逆行,是逆行和顺行的交织,这是【对称】的思路,这种思路可能会深远影响日后科幻电影的制作。但理解本片并不需要特别多的物理知识储备,因为全片最重要的是逻辑。(物理储备元素:1.熵  2.热力学  3.麦克斯韦妖   4.伪外祖父悖论&平行宇宙【感觉不用理解也行】等。军事储备元素:1.钳型战术【这个好理解,类似于游牧民族的包剿】,2.  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虽然是失败的反恐行动,但反恐方并未安放炸弹!这个情节是为了黑毛子的!】)

2.人物动机有点奇怪。
       例如男主开头决定加入TENET的情节,有点不明不白。故事也是拯救世界的套路,比较老套。但这些并不是重点!因为——你看了就明白了。

3.情节十分,或者说过分紧凑。
       基本上没有留给观众喘息的时间,因为这是一环扣一环,一条线索衔接另一条的,台词和物品,建筑与声响,凡是进入镜头与音响的基本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一串挂件,一栋楼,两种颜色,一枚药丸,倒放配乐,正放配乐……如此种种,皆是如此(行人啥的除外)


4.对称与环形的美。
       对称并不是拍摄上的对称居中,而是配乐与行动,包括情节上所拥有对称的美,而闭环则让这种美成为衔尾蛇结构,这种刚体的设计使得它完美回避了一些逻辑与物理上的悖论,但这也形成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事实,颇有宿命论的感觉。

       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比如我很好奇一下逆熵态的人是如何进食和排泄的((º﹃º )),而且人的身体究竟如何承受负压强的?是逆熵态的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才造就周围事物的逆熵态的?以及男二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不是“那位”,但凡种种,还得等大佬们的分析和指导才能理解呦!
       所以,安全的冲进电影院,观看TENET之头脑风暴,不在此刻,便待何时?



《信条》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