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细节】提前为约会踩点的福煦
2023-04-11 17:06 作者:以武丁真鉴定为理塘王 | 我要投稿

福煦号重巡洋舰是法国海军于1920年代末开工建造,30年代初服役的絮弗伦级重巡洋舰3号舰,方案编号C2。命名源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陆军统帅——斐迪南·福煦。
作为絮弗伦级首舰絮弗伦号的第2次迭代改型,福煦相比前2艘最大的不同是防护设计大改。1927年6月,STCN向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有关外国海军舰艇标准排水量计算方法的说明,据此,造船厂方面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对《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定义进行不那么严格的解释,那么对于一艘标排10160吨的船来说,总共可以节省出250吨的重量。在这一条件下,总参谋部要求将节约的重量用于加强防护。STCN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使用内部装甲盒设计替换前2艘的外部主装甲带设计。相比之下,外置主装的好处是可以保护吃水线的完整,但因为主装高度不足,炮弹很容易从无防护的主装上部穿透进入机械室。内置装甲盒的设计则能够较高效的保护要害部位,但相对的水线附近保护不足易损失浮力。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Suffren-class)是法国海军于1920年代末开工建造,30年代初陆续服役的第二代条约重巡洋舰,同型舰4艘:絮弗伦、科尔贝尔、福煦、迪普莱克斯。 由于该级后2艘的防护设计不同,也被部分资料单独分为福煦级。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这4艘舰按前后顺序均有一定改进与变动,从科尔贝尔号开始,新巡洋舰方案以“C+数字”作为代号,体现了法国海军在重巡洋舰设计方面的探索,越往后性能越强。方案编号为C4的阿尔及利亚便是这一思路下的建成的最终产物。 该级重巡洋舰的设计基本继承自初代迪凯纳级,武器配备、舰体结构与上层建筑与前级基本一致。最主要的改进是提高了防护性能:相比迪凯纳级全身最多30mm且覆盖范围较少,几乎形同虚设的装甲,絮弗伦级舷侧装甲增加至50mm,并在动力舱和弹药库部位增设装甲,后2艘使用的则是内部纵向隔壁装甲而非传统舷侧装甲带,并进一步提高防护性能。此外还对舰上各设备进行了调整优化,作为代价航速降低了2节。 除首舰絮弗伦号因1940年法国投降时在地中海与英国舰队一起执行护航任务,得以加入后来的自由法国海军并最终幸存至战后外,其余3舰均在土伦自沉,科尔贝尔号战后被打捞拆解,福煦和迪普莱克斯次年就被打捞,但福煦因损毁严重被拆解炼钢,迪普莱克斯则在浮起后再度被盟军空袭炸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