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给孩子科普的重要性!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那么小给他们科普有用吗?对于这个我深有体会,答案也是毋庸置疑得,有用。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子,对这个感受颇深。那就是每年中科院都会举办公众科学日,向全社会开放。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到,当然,最主要的群体是小学生,基本上到了这天会接待上千位小学生。我们所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工作人员们一起都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做志愿者,为小朋友们做科普。

这是我在中科院最自豪的事情,尤其是我第一次当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的时候,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科研内容,并不是象牙塔中那种和大众毫无关系的东西。原来我读书这么多年可以为很多小朋友答疑解惑,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对这个世界的发现和认知,感受到科学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小朋友给我也会带来启发。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很奇妙,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思考原来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本身背后有很多常人不知的秘密。
所以基本上每年的科学公众日,我都积极参与,从头到尾为小朋友讲解科学内容,回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也为我后来撰写回答提供了很好地锻炼,那就是,我懂得了如何把专业知识通俗易懂的传递给大众,当然,国内更是有像中国科协这种科普国家队,那就更是在传播科普上更专业。
其实,科普,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的传承。
无论是我们的上学,还是看科普视频,都是一种知识的传递。
作为大方向在遗传进化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其实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知识的传承。
我经常会做许多物种的比较,既有遗传也有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灵长目的研究,更是经常研究的内容。
虽然生理上,人类的直立行走和脑容量发育是我经常喜欢跟别人分享的进化,因为这些背后会涉及到基因层面的进化。但是,人类文明能走到今天,抛开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最伟大的发明我认为就是知识的传承。
正因为有了知识的传承,我们才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非重复昨天的故事。科普,虽然很多时候狭义到科学知识的普及,但是广泛意义上,是所有知识的普及。
有意思的是,我们研究人类进化的时候,其实有个问题,就是对于很多动物来说,生命的意义在繁殖期结束后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不少动物的繁殖期后就死亡的情形。但是人类社会却并非如此,人类的寿命可以在繁殖期结束后持续非常久,甚至超过了繁殖期本身的时间。一种解读就是祖母效应,意思是祖母的存活,重要意义就在于在父母外出狩猎采集的时候照顾小孩,并且把知识传递下去,这样可以避免族群的知识出现断崖。可以说,这是一种科普对于人类进化的贡献。
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社会:口耳相传
其实在动物中,我们已经观察到了学习行为,幼儿会学习成年动物来获取知识,比如大家熟悉的猫会教小猫捕猎行为。而在人类中就更加广泛了。
语言被认为是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而在文字出现之前,知识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

我们今天流传的很多故事,什么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之类的故事,其实背后都有一套知识体系,比如大禹治水的堵不如疏背后的水利学,神农尝百草这种生物医药实践等,这些知识为早期人类的传承,提高生存优势都提供了很好地参考。
二、文字时代:书籍
文字时代则是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辉煌的象征。
国外的埃及、苏美尔文字,国内的甲骨文都是早期人类文字的代表。传说仓颉造字鬼哭神嚎。文字的出现,无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而正是有了文字,才使得人类知识传承更加的便捷和广泛。比如早在周朝的时候,我国就有了书籍,书籍的扩散,让知识更加的稳定,再加上教育的出现,诞生了百家争鸣时代,比如孔夫子就有三千弟子,比如墨家的科学知识。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以书籍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承,大家从小就开始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可以轻松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信息时代,文字,影像。
文字的意义如何夸都不为过,不过囿于文字的难度以及多样性,其实文字并不太利于传递知识,这种抽象的内容,很容易产生隔阂,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就连联合国都有多种指定的语言,比如科学史上,主流的科学语言就发生过几次变更,拉丁语,英语等等。以至于今天,我们国内做科研的还在挣扎,到底是发中文还是发英文的问题。国内的学生更是被英语困扰了这么多年。
有一种更加广泛的方式,却很长时间被忽略,那就是图画。图画更加直接,更加写实,也更接近于真实。

其实图画是远早于文字就出现的知识传承方式,比如在好几万年前的原始人生活的山洞里就有许多壁画,原始人们会把自己的狩猎活动,以及猎物等画在岩壁上,可见,在他们简单的认知中,图画才是最便捷的传递方式。
有意思的是,人类首次向外太空发布信息的时候,也是发布了一张人类自己的图片,而非文字。

今天,图片的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常见的方式。
比如给小孩子买的书籍,一定是图片多而文字少。

当然,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摄影已经成为了标配了,再加上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这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单纯地用书本文字来传承知识了,而是要结合影像来进行最直观的科学传递。
比如,前两年,中科院首次拍摄到了黑洞的照片,这种直观的感受,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更有说服力。

当然,回到题目,孩子这么小,给他们科普有用吗?
已经不言而喻了,非常有用,这是最最基本的知识传承。
正因为如此,我国早在2006年就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科协更是从2010年起就开始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来为全国青少年提供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探究性科普活动。

这是我非常赞成的一种科普方式,前段时间我还吐槽过,就是我们的科普相对落后,而这种国家级机构主导的科普方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办法,在进入5G时代的今天,用互联网的思维,用各种影像更加直观的进行科普,一定是要比纯粹的文字科普要更好。
孩子们是祖国真正的未来,他们是真正的后浪,未来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是他们来承担的。
而科普,就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接触科学的世界,让高端科技走近生活,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梁启超曾经写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相信下一代,一定比我们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