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之“道”——读图的境界划分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一个轮回。
第一境界
咱今天不要高屋建瓴去夸夸其谈,咱今天把话题缩小到“K线图表的读图能力”上来。所谓三重境界的划分我是赞同的。
初学交易者,大多是从看图开始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今天看一个阿婆主正好讲这个,按哲学的方法论,把这个境界划分到“唯物”的层次,颇有几分认同。我个人认为,这个阶段,讲究一个眼见为实,以金刚经的思想来说,此时应破除四相,活在当下。
那么此时,若想“知”与“行”相合,一切皆以眼前的所见作为依据。走势若有因果,对后面的判断则是当下强则强,当下弱则弱。换句话说,当下强,就认为后续的走势会延续这个强;当下弱,就认为后续的走势会延续这个弱。
如果这个阶段没有这个认知,要么就是走偏了,或者是到了第二个境界。
第二境界
第二个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还是引用那位同道的境界划分,这个境界当划分到“唯心”的层次。既然是唯心,那图形和交易者的互动就更加密集的产生了。当下的问题是“看山不知山高几许,看水不知水流何处。”那么此时的交易者往往注重“因果”,强调的是找到依据来为将来的走势判断出下一步乃至未来很长时间的走势,以便提前知道山高几许,水流何处。他们都会自己找到一些逻辑来指导看盘和操作,比如:
当下背离,接下来反向;
当下突破,接下来形成趋势;
当下单边完成,接下来震荡开启;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并且这个阶段的交易者则往往已经开始通过数学的方式构建模型。不过,这个阶段的交易者将遇到他们最大的危机——逻辑不能自洽,因果不能成立。因为:
背了再背,趋势可以延续;
突破反转,再次进入震荡区间;
单边完成,可以强势逆转;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这个圈子里打转,永远都在找一种百试百灵的逻辑和交易模型。其实第一,他们可能对走势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第二,始终坚信“因果”,因为当下这样,所以将来一定要那样。第一种情形呢,交易者可能是看的图太少了,对于异常图形的信息收集不足,或者缺乏洞察力,没有意识到这些异常图形对于自己的整个架构和交易模型来说的危害性。第二种情形呢,就是“唯心”的典型特征了,过于注重自我的感受判断。两大原因相互交织,进而走进了寻找“圣杯”的死胡同。
但人不可能在问题出现的维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境界
认知的突破是跳出第二个圈子的一个好办法。
首先,破除因果。
过去、当下和将来或许有联系,但它不是必然联系,生活会有意外,走势也会有异常。因果只是在某些时候存在。
其次,因果互换。
不是危言耸听。举个例子,你敢不敢相信,今天之所以要上涨,就是为了明天要下跌?又或者你敢不敢相信,今天之所以要上涨,是为了明天更好的上涨?
你相信,就去做。你不信,就放弃——但这样不完全属于第三阶段。
真正处于第三境界的交易者,相信因果,但又不全信因果。这个阶段,对走势的了解已经太多,对于异常图形的处置也是得心应手,他们既相信趋势是会延续的,也相信物极必反,并提前已经有腹案去做应对,所以不论何种走势皆泰然处之,积极应对。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底气。
把因果换成“阴阳”,你就更容易理解轮回。
再从“术”的角度来说,走势的上上下下也好,单边和震荡的切换也好,一次结束就是下一次的启动,一次一个周期(不是单纯时间线上的周期概念,而是一个走势单元,比如波浪的走势单元,缠论区间的走势单元)。那么一次因果也可以是一个周期,因果互换也是一个周期,因果不断互换,周期不断轮转,走势也不断轮回。
所以我认为,认知到了这个境界,应该是已经领悟了“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