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作品的分类——浅谈为何紫罗兰的受众较小

刚刚看了up主瓶子对紫罗兰有了一个他在作品存在意义上的定位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粗略的想法写在了瓶子视频下方的评论,因此也决定拿到专栏来分享这个看法,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瓶子的视频:

瓶子在视频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紫罗兰永恒花园不适合常规的动画宅。
其实这个论点之前在其他up主也有提到过,例如AJie在他的新番导视也有提过“紫罗兰不会是普遍观众所说的那种神作”。
也就是说,紫罗兰的受众,和一般看动画的观众主要群体,发生了偏差。
我这里就要来通过对动画作品进行几个大分类,来深刻的说一说这件事情。
首先先说一说为什么要分类?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的客观评价一部作品,进而提升自己的主观体验。当然完全客观并不存在,毕竟完美的分类方法也不存在,但重点是尽可能的让自己知道作品的核心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用对的角度去审视作品。举个例子,如果我拿《钢之炼金术师》的标准去评价《日常》,也就是说如果你看《日常》的时候是抱着它能够表现出和《钢之炼金术师》一样的精彩的话,那么你对《日常》的评价绝对是极低的,就会有这是什么垃圾作品,故事不好好讲,设定还那么无厘头,根本粪作一枚。反过来用日常去评价钢炼,你可能就会觉得,看个动画而已,那么严肃干什么,设定那么复杂,人物关系那么麻烦,简简单单讲一个轻松搞笑的故事不好吗之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划定分类的最根本原因,让自己对作品能够放对期待,用对的角度去审视作品。

然后就接下来说我意识到要分类的契机吧。
我前几年再看动画就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追番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一大批的作品,主要核心不在拓展故事剧情,而是更多的展现人物关系、人物互动以及人物本身的有趣度的,这类作品我将其定义成日常向作品。举几个例子:《New Game!》、《齐木楠雄的灾难》、《少女终末旅行》等等。这些作品,核心不是真正的推进什么主线故事,主线故事的存在甚至不是必要的,作品更关注的,是如何表现出作品里面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反复出现的客观环境下的表现以及有趣度,更甚者有些能够单单依靠这些勾勒出角色成长。这些,才是日常向作品的本体。 例如少女终末旅行之中,客观环境就是一整个末日,然后角色就两个人,她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以及对话所构成的人物关系、内容上的有趣度以及以此所产生的成长,比起这个世界最后的秘密这条主线剧情而言,更加重要。而由于核心在于“日常”互动,所以基本上只有单元剧作品才能够算得上是日常向作品。
当然还有很多含糊地带,比如2017年的1月番《鬼平》、7月的《Princess Principal》和10月的《血界战线》,这种以单元剧为主导作品,到底又算不算得上日常向作品呢?这还是要看作品的重心在于故事本身的讲述、故事设定上的内容以及对人物的重心到底有多少了。但我说的这些我自己还是更多的偏向和日常向作品相反的剧情向作品的范畴里面,因为作品的单元剧的每一个短篇还是为了发展短篇的剧情为主,而重点不在于用那些来表现人物关系。而具体体例子还需具体分析,但是其实到了过于含糊的地带这种分类的必要性其实也没有那么大了。
最后小总结日常向作品:
1.着重人物刻画、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所表现出的有趣度。
2.客观环境要一致或被反复使用,一般都是日常场景例如办公室、咖啡厅、学校社团等等。
3.因为第二点所以基本上都是单元剧。
4.剧情推进不是作品的重点,甚至不需要主线剧情。
5.和剧情向单元剧的差别主要还是看是剧情导向还是人物导向,具体例子需具体分析。

简易的说完了日常向作品,接下来就说一说这篇文章真正的主角:剧情向作品吧。
我们提到剧情向作品,最直观的想法会是什么?那就是好好的说故事啊!
没错,剧情向的核心在于故事。但是要把故事讲好,其实有两大类的做法。第一种,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剧情向作品的第一个分类,我自己称之为:结构作品。
这种作品,更加重视剧情上的结构,也就是重视剧情安排、重视剧情节奏、重视常规化的起承转合、重视剧情转折、重视故事的张力、重视故事设定以及重视故事框架的逻辑性,这些更偏向剧情结构所能体现出来的冲击力,我归类到了结构作品。这个季度里边,《Darling in FranXX》 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作品,以前的经典民工漫也都是结构作品,大河内一楼的几部作品也都是结构作品,虚渊玄的神作之一的《魔法少女小圆》也是极为优秀的结构作品,稍早提到的例子《钢之炼金术师》更是很多动画爱好者的第一神作,当然还有动画电影例如今敏的《Paprika》、新海诚的《你的名字》、宫崎骏的《幽灵公主》等等。优秀的结构作品其实真的数不胜数,而尤其有因为其直观的冲突以及张力十足的表现力,更被很多人喜欢。当然这类作品却很容易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剧情套路。毕竟,优秀的剧作结构,是很模板化很套路化的,在电影之后连幕与幕之间的转折要写在剧本的第几页第几行都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怎样的节奏会让人觉得能够接受且能够享受,也已经有了很标准很模式化的衡量。所以越新的结构作品就需要越多的创意和巧思在之中,创作难度也会越来越高。除外,随着观众观看的作品数量的增加而对这类作品的喜好度会慢慢降低(当然这因人而异,只是普遍趋势)。
但这里并没有任何要贬低结构作品的意思。我很喜欢结构作品,精彩的套路模板运用的精彩和真诚我也照吃不误。(对于这点可以详阅我之前的专栏:为什么《Coco》那么好看?)

这里只是想要客观的分析一下结构作品的优缺点。而几乎所有能够被人在剧情上称赞的元素,基本上都是结构作品的特征,优秀的节奏、优秀的张力等等,都是好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是结构作品在这些的表现上更被赋予期待和使命。
最后小总结结构作品:
1.着重剧情上的结构,例如冲突设计、剧情节奏、设定逻辑等等。
2.结构上的剧情设计的成功,因为直观的剧情张力,很能够吸引观众。
3.结构的模板化使得结构剧情在设计上需要更多的巧思,越后期这类作品越难。
4.即便不是结构作品,结构作品的这些要素也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观影体验。

与结构作品相对的剧情向作品,也是动画剧情的另一种讲好故事的方法,那就是用情感和细节去堆砌出动容,我称之为细腻作品。
细腻作品的核心追求,在于情感这个更为抽象的东西。在动画上,这类作品比起故事张力本身的追求,更多的追求氛围渲染以至于让你入戏,更要求剧情上更好的堆叠情绪去将情绪浓缩起来,更主要的目的在于用作品不留痕迹的细腻之处,点点滴滴的细节去让你有所感触。不需要高昂的表现手法,有时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几句台词,就能够将这最细腻的东西给传递了出来。而这,就是细腻作品的追求。
由于核心在于这些,所以往往剧情上要刻意磨平结构上的东西,需要让整体更加平淡,节奏更加平缓,需要让情绪的爆发看起来如此的贯穿观众的内心。所有关键的细节把控更是重要,绝对不能够在关键的时候让观众出戏,也因此往往作品的设定也不会很复杂很繁琐,让人很难消化,都更贴近于生活本身。如果要将结构作品和细腻作品比喻成文学的话,那么结构作品更偏向小说,而细腻作品更偏向散文和诗。这种类型的作品,受众的年龄要求可能会在更高一些,毕竟细腻之处所体现出来的动容,真的需要生活的印记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来。
这里举一些具体的细腻作品的例子吧:本季度的紫罗兰永恒花园、三月的狮子、魔法使的新娘,又或者一些动画电影例如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细田守的狼的孩子雨和雪、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等等等。这些作品的追求比起追求高张力高结构性的叙事方式,比起这些更让人夺目的元素,更多的是放在细腻之处所带出来的冲击力。这里比如说三月的狮子,作品结构也就是剧情上的安排非常之随意,偶尔说说学校的故事偶尔说说将棋的故事,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情安排,故事的张力虽然也有但是也不激烈,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你只要去三月的狮子底下的评论区去看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好评。最大的反对声浪应该也是在第一季前期很多人看了觉得无聊就发了牢骚然后就走了,而那些人多半正是在追求结构作品的观众而误入到这部作品之中的。套用回我一开始提及为何要分类的理由的那部分,他们正是因为期待错了作品,所以才会用错的视角审视作品,自然就会得出无聊和单调等等的评价,非常显而易见的结果。正是因为这个,我才会想要对作品进行这样的分化。
最后小总结细腻作品:
1.着重情感上的输出,对细节、氛围渲染和情绪堆叠的要求很高。
2.由于要突显情感,往往作品的基调相对平淡和平缓,设定也尽可能从简。
3.不过因为整体尤其前期的平淡,比起结构作品相对难以吸引观众。
4.可能需要历练才能够感受到细腻部分的魅力。

当然啦,细腻作品和结构作品不是全然的两极分化,细腻作品也需要好的结构元素才能够精彩,结构作品中也需要细腻的情感输出才能够动人,这些元素本来都是一部好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里的分类的目的也不是将两者对立出来比较。这里只是用作品的核心目的在分类作品,例如魔法使的新娘,即便它有很绚烂的设定(偏结构作品的要求),但是作品的核心依旧是突显出角色的细腻和情感动容的部分,所以我将其安排在了细腻作品。而出色的结构作品例如我的英雄学院,也有很让人感动的细腻情节例如第二季中丽日给她父母通话的那段。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真正的优秀作品,需要的就是在着重于自己的追求的同时,也能够将那些也对剧情很有帮助的元素也都处理的很出色。
而最后这里再反复强调一次:分类作品的目的,是在于让你知道应该用什么视角去看待作品,进而对作品有正确的审视,这才对作品公平,也对自己的观影体验有很大的提高。除外,也没有喜欢哪一种类型就比较高级的说法,绝对没有喜欢细腻作品的观众就比喜欢结构作品的观众来得厉害和成熟的这种说法,这更多的还是个人喜好问题。

好了,说了这几个大的动画分类,也提过分类的目的,但这和我们一开始所提到的:“紫罗兰的受众,和一般看动画的观众主要群体,发生了偏差。”这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通过前面类别的分化其实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常规的动画宅,甚至如果去说90%日本tv动画的受众,其实主要针对的应该还是16-25岁这个青少年阶段。而这个年龄层的观众,包括以前的我自己,所喜欢的剧情向作品自然就是偏大众的日本动画形式,早期的王道热血,深刻的黑深残等等,都是最能够直接的刺激观众体验的和观感的。而这些,其实大多都分类在结构作品之中。我们喜欢刺激,我们喜欢结构冲突,我们喜欢丰富的设定,我们喜欢直观的对冲,又快又狠又精彩,是我们的追求,也是大部分青少年这个中二时期最喜欢的要素。而细腻作品的那一套,我们可能还不够大,我们可能还看不惯,我们可能还无法感受到他们的魅力。而这种题材的作品如果出现了,就会造成一开始提到的,受众和群体发生偏差的问题,毕竟本来主要受众群体就是青少年,而细腻作品的受众可能需要更高一点的年龄层才能体会其魅力,所以当一群主要期待和喜欢结构作品的观众点开了细腻作品,自然就会发生偏差。而紫罗兰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为什么我说紫罗兰是细腻作品呢?你说剧情张力?没有什么明显的对立和强大的角色冲突;你说故事节奏?每集就一个单元剧,且单元与单元之间又互不相干,故事本身的内容也很少,反复的在几个点上反复把玩,信息量过少,节奏太慢.. 但是作品的本质是什么,用简单的故事去将简单的事物以及支线故事之中的角色情感,最大幅度的渲染出来,这,就是细腻作品的精神。当然紫罗兰即便在细腻作品之中也不算是最顶级的,它因为单元剧形式的割裂使得情绪堆叠不够有厚度,感觉过于仓促,但是如果你去探讨紫罗兰如何去表达这些细腻的动容之处的话,无论是制作,支线的完成度还是氛围的渲染,都是相当高水准的,也因此我直至目前依旧给紫罗兰相当高的评价。
但本来这样的细腻作品,结果应该会变成和三狮一样,讨论度相对很低,观看量也不怎么高的一个地位,但是由于前期大量的宣发,以及动画爱好者们在开播前的高度讨论,使得这个作品不得不被更多人检视,而这,其实导致很多只喜欢结构作品的观众,或者被误导紫罗兰会是个结构作品的观众,自然就会因为期待发生巨大偏差,导致评价的分化。
因此,这里希望所有动画爱好者在看动画的时候,先意识到作品的类别再进行评断;用结构作品的标准去衡量细腻作品,实在是有点对不起细腻作品了。去认真感受作品的细腻之处,如果真的无感,那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喜欢细腻作品,又或者真的作品细腻的处理还不够高明所导致,但是如果你期待一部细腻作品在结构的元素超越结构作品,那么抱歉,还是看看其他的吧!
所以回答标题:为什么紫罗兰受众较小,因为细腻作品的受众就比较小,而紫罗兰属于细腻作品。但是受众小的作品却被大量观众关注,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评价比较两极的原因了。

我最后还是想再说一点题外话,作为一个动画爱好者,你只要自己喜欢,就应该以此为豪,以作品为豪,因为作品带给你的精彩或者动容,是那些不喜欢的人感受不到的,他们感受不到而你感受到了,你就拥有的比别人多。不要因为有人批评了你喜欢的作品就必须要跟风讨厌,去思考他人所说的问题,如果问题客观存在那就接纳问题,然后继续喜欢,作品的客观问题和自己的主观喜好没有必然关系,喜欢就是喜欢了,只是如果你能够分析出作品为什么或者在哪里让你喜欢,并以此说服别人也来尊重你为什么喜欢的话,那就更好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你如果不喜欢一部作品,那就是不喜欢了,但是不能够攻击那些喜欢的人,他们喜欢了,必然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你没有得到的,问问他们喜欢作品的什么地方,你理性客观的告诉他们你觉得作品哪里让你不喜欢,这个,我认为才是动画讨论最本质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