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书中的主人公叫约翰,有一天他放下工作去旅行,走进了一家“为什么”咖啡馆。他与店员凯茜进行了深度对话,探讨了关于『 存在意义』的哲学话题。这本书只有128页,但我反复读了5遍。下面我将引用书中的3个故事来思考菜单上的3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绿海龟的故事
有一天凯茜拼命划水想要追赶速度缓慢的海龟,却怎么也跟不上海龟。但是凯茜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效率。
凯茜之所以无法追上它,就是因为凯茜没有顺着海浪的方向前行,她一直在对抗海水的阻力,最后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顺势向前了。
这堂课教会了我们每天该做什么样的事。回想自己是否每天被许多事情消耗?比如你收到的垃圾短信,数以千计的群消息,还有琳琅满目的营销广告等等。
这些想要消耗我们注意力、精力和时间,但与PFE(存在意义)并不相关的人、活动和各种事物,就是涌向岸边的反向海浪。
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或者别人想让你做的事。我回想了一下她的故事,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的确有一些事情对于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我却没觉察到,或许我还没真正弄清自己的PFE。
那又该如何找到答案呢?有些人会通过阅读,在别人的故事和经历中遇见自己;有些人通过与身边人交流探索这个话题;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在行走世界中寻找答案。
在书中提及到,可以多留意生活中产生共鸣或心流的时刻,多去发现“就是它”的感觉,还有记录自己产生高光的时刻。
哪些事让你感觉自己很强大?哪些事你做完觉得很爽,总还想再来一次?这些都是找出自己存在意义的线索。
抓紧它,持续练习,它对你有意义,它会是你的那条路。
渔夫的故事
一个商人去度假,来到一个小渔村,他注意到当地有个渔夫看起来特别开心,特别满足。
商人很好奇找到渔夫,问他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渔夫向商人分享了简单的日常:和妻儿一起吃早饭,送孩子们去上学,然后他会花好几个小时捕鱼,到家之后打个盹儿。晚餐后,会和妻子沿着海滩散步,看日落;孩子们则在大海里游泳。
渔夫就这样年复一日平凡地生活,商人问渔夫为什么不花更多时间来捕鱼,这样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提早退休做自己喜欢的事。最后渔夫笑而不语,他祝商人早日鼓足干劲去赚钱。
其实渔夫每天都可以做喜欢的事,他不需要等到‘退休’。
这时候约翰不禁思考:明明现在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要等到退休呢?
书中举了一个广告营销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分析大多数人陷入购买商品和盲目工作的恶性循环中,以至于没有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不是非常赞同这个说法,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想法都不一样,作出的选择和决定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就喜欢过简单安逸的生活,他可能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满足现状。
而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延时满足』,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花个3-5年甚至更长时间,竭力去创造想要的理想生活。
无论以哪种模式生活,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
现在你就可以尝试每天花点时间,去做真正喜欢的事。比如读一本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小说;或者出门远足;或者做做运动。
高尔夫球的故事
咖啡馆有一个客人多年来总是梦到自己要打一杆非常难打的高尔夫球。在梦里,他把球放置在各种荒唐难打的位置。
每次他要挥杆的时候,球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就这样他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焦虑。
当他不能更沮丧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把球捡起来,移到别处再打。而在此之前他总是强迫自己瞄准一个位置。
当时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想:在梦中很多事物是不可控的呀,那个客人之所以会陷入emo,归根到底源自他的潜意识。
其实除了自己,没人关心你在哪个位置击球;同理,在生活中,只有你真正了解自己的PFE。
那颗球就像是各种各样的外界力量,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就容易被它们控制。
凯茜对约翰说:“生活本来就很精彩。只不过有人没发现自己是作者,没发现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创作。”
确实如此,3-5年后的生活状态正是由当下的一个个念头和行动决定的。
如果你已经做成了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你没有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机会。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