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首先,我们来看一道题目:你能从下面四个图形中,选出一个与另三个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如果你选的是A,那么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A与另三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图形都不能做类比。也许有人可能会选B,因为B是唯一一个最稳定的图形(或说是唯一一个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图形)。选C也是可以的,因为C是唯一一个最坚固的图形。选D还是可以的,因为D是唯一一个属于二面角的图形(或说是唯一一个属于平面的图形)。这也就是说,观察图形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
如果要是说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只有死知识才是会被认可的,毕竟死知识的问题的答案绝对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死知识就有活知识,这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起到作用了,在回答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没有固定的约束。
可有冲突的是,对于同一个事物,有些人认为答案不止一个,有些人认为答案只有一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要是广义上解释的话,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不同,从而产生分析事物的思维不同,有些人分析事物是变向思维,有些人分析事物是定向思维;要是狭义上解释的话,那就是每个人的思维的局限性不同,不受局限性的人会认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受局限性的人会认为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无论是从广义上解释原因,还是从狭义上解释原因,要解决这个冲突,就是对于人为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的人要从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来给自己创造发散性思维,逐渐积累。
但是是否存在没有答案的事物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比如甲问乙:“甲和丙被丁送到某地了,如果让你帮我把他送回来一个,你会送回来谁?”这时乙一定会在甲和丙中循环回答着,这种问题的逻辑具有不确定性,自然也就没有答案了。再换个问题:短道速滑抢跑几次会被判罚下场?如果你回答的是2次,那你就答错了,因为这段是在谈没有答案的事物,这儿就是个坑,要躲开这个坑,你应该回答1+次,至于依据,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一旦在运动员准备起跑时观众开闪光灯,裁判就会给运动员增加一次抢跑重来的机会。
有一次,我在哔哩哔哩评论里回复了一句话:55×55,先十位乘十位(5+1)×5=30,再个位乘个位5×5=25,最后合在一起得3025,有一句网友问:还有一种算法你知道吗?我回复:十位相乘加个位5×5+5=30,个位相乘放后面5×5=25,合在一起得3025.这位网友说:正好。
由此可见,看待事物时,追求不止一个答案能让人的逻辑思维变活,追求只有一个答案能让人的逻辑思维变死,追求没有答案会让人一无所知。那么,它又和创造力有何联系呢?
由于受全国疫情影响,使2020年东京奥运会停办了,这让世界上除了国家队的人员外,所有人都绝望了。日本国际奥委会得知消息后,决定将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举行。并为了防止赛会期间受疫情影响,就像即使没有观众,我也要办下去。这正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给出你一个词语让你想出各种结论,加上这个创造力,就是创造力思维了,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日本国际奥委会就想到了这一点,这样解决问题的行之无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灵了。因此,创造一个事物,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断发现,才会保证事物的可靠性。
同样的,1960——1970年间,米歇尔教授抽查了一些孩子进行,虽然都是4岁,但有200个孩子留下了棉花糖。14年后,发现这200人的高考成绩比其余的人高210分。最后总结了自控力的重要性。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200个孩子在被实验中做出的行为各不相同,但为什么相同点是都留下了棉花糖呢?就是这些动作对留下棉花糖都有可靠性,而留下的棉花糖只是一个答案,这也就证明了追求不止一个答案的有意义性。
这两个例子对问题的确体现了逻辑思维与创造力的存在性。那么又有哪些条件可以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呢?
中国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冬奥会新增小项是这样思考的:既然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行,而有几个小项最近在中国内发展比较快,那么我们就在这些在中国最近发展较快的几个新增几个小项,这样在北京冬奥会上对东道主有利。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就是其中之一。毕竟混合团体接力就是男女相互配合,而团体赛比个人赛更有利于成绩的发挥,这样和短距离的个人赛组合起来,能使东道主获得更多的奖牌。如果在所有项目上都取得第一,那么会打破历届冬奥会上金牌榜上的记录。
我在这里为此点赞。但是仅靠2022年冬奥会的努力还不够,关键在于如何不断取得进步。在训练和比赛中利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坚持下去,才可以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就是现在人了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了。简单地说,人工智能就是人们在各类系统上帮人实现做一系列事情的效果。《家长朋友圈》中讲述了现在的孩子不但连多数时间都用在玩游戏,学习时也会用一些学习软件来解题,依赖性强到不思考解题思路了。《来吧,投体育》中讲述了现在有越来越多搞冰雪产业的商家,开始用一些模拟的机器来代替真正的冰雪运动了,增高投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冰雪爱好者参与冰雪运动的安全保障系统。
另一个例子是《青少年学Python》的知识点:利用人工智能的常识,去搞一些青少年适合学的编程,学以致用,为做程序员工作做最初的准备。
不过,创造性思维是不是万能的呢?到底存在有创造力和没创造力的区别呢?
每个人的角色不同,当然创造性思维的性质也就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创造性思维不是万能的。
幼儿心理学中有一套知识点:灵活运用的记忆叫意义记忆,死记硬背的记忆叫机械记忆。这很显然。如果你使用意义记忆的方式去记知识点,那么就说明你有创造力;但是如果你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去记知识点,那么就说明你没创造力。综上所述,得证存在有创造力和没创造力的区别。
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点是必须信任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对各种事物感兴趣,丰富自己的知识,活学活用,认同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从而找到更多解决事物的新方法,即理论加实践;只要有了灵感,信任它的益处,并坚持把它的局限性不断扩大。此时,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全方位含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