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湿”在中医疾病中的致病及治疗

2022-12-26 19:27 作者:梦之含光  | 我要投稿

梦之含光

(某大学,郑州 450000)

 

 

自然界气候燥湿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对于它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西汉,

《淮南子·说山训》有“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的记载,《淮南子·泰族训》又云:“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可见在西汉时,古人已经注意到气候的燥湿变化,并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湿邪为常见之邪,湿邪所致疾病为临床常见之病,中医历来对湿邪致病极为重视,并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湿邪所致病证的论述,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内经》对湿邪的认识就已非常深入,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阐明湿邪来源、论述了具体表现并提出防治原则,较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湿邪致病学说,奠定了后世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金匮》辨湿、活湿见解独到,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设立了“湿病”专篇,明确把湿与痰饮、水气区分开,增加了诸如黄疸、浸淫疮等病种,为后世确立了发汗、利小便和温法治湿大法。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开拓了思路,并着力阐发湿热致病,在湿热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加深了对寒湿病的认识,从而使湿邪致病的理论趋于完善。现代医家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探讨湿邪本质,认为湿邪包括能导致湿证的微生物、物理、化学、营养等多种致病因素,并把治湿法与调理脏腑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各科。

黄帝内经》对湿及湿病的认识

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内经》认为湿是自然界正常气候之一,但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之一,故《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湿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内经》认为湿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脾和肌肉,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中央生湿,……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

湿病:《内经》认为湿病的产生一是感受外来湿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描述“邪气之中人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也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二是由脾虚引起内生之湿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内经》虽未直接提出湿病的病名,但在《素问》和《灵枢》不少篇章中都提到由湿引起的相关病症,主要包括:腹泻下痢、肢体肿胀、肌肤疼痛、肌肉痉挛、肌肉痿缩、头困身重等。

《难经》及《神农本草经》对湿及湿病的认识

《难经·四十九难》说“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难经·五十八难》最早提出“湿温”病名,其记载“伤寒有五……有湿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神农本草经》收录了治疗风湿、寒湿、温热等药物43种,薏苡仁、车前子、泽泻、萆薢、防风、防己、滑石、茵陈、茯苓、猪苓、秦艽等至今仍是中医用于除湿的常用药物。

《金匮要略》对湿及湿病的认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提出与湿相关的概念有风湿、湿痹、湿家等,仲景认为风湿是“伤于汗出当风或久坐取冷所致”,仲景还提出了微发汗与利小便两大治湿原则,以及忌大汗、慎利下、禁火攻等治湿禁忌。仲景根据湿邪及人体体质特点不同分别给予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治疗,开创了中医对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仲景认为历节、肾着、胃痞、下利、黄疸、黄汗、狐惑病、浸淫疮等的发生与湿密切相关,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提出肾着是因“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治法

湿邪致病,虽然可因外湿内湿的不同、兼挟之邪不同、侵犯脏腑的不同而脉症有别,但具有一些共同的发病特点,试作归纳如下

湿邪为患,或束于肌表,或流滞于肌肤关节,或犯于脏腑经络,最易影响,或最终可影响的仍是脾,所以说辨湿的重点也在辨脾。脾为湿困,中阳痞塞,可见到胸脘痞闷之症;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气上逆,则可见纳差作呕;秽湿着里,清浊不分,则大便不爽或粘溏秽臭,小便黄浊。由此可见,在内科疾病中,如果见到胸脘痞、纳差作呕,身困肢重,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厚滑或腻等为主症,或兼夹有上述症候,则均可按湿证予以治疗或在用药过程中加上化湿降浊之品,以取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湿证或夹湿之证的治疗,总的来说应以化湿健脾为原则。湿属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治宜温法,或芳香化湿,或理气化湿,或健脾祛湿,或渗淡利湿,总之以祛除湿邪为要。常用的方剂,可酌情选取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五苓散等加减化裁。具体的用药如一代宗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羌活、紫苏、藿香、佩兰、厚朴、半夏、陈皮、砂仁、白豆蔻、泽泻、苍术、猪苓、茯苓、大黄、槟榔等都是常用之品。其中化浊利气,尤推槟榔,该药味苦性温而不燥烈,能宣利三焦而祛湿化浊,湿重之病,无不可用。

对湿证的治疗,临床上应视所辨之寒、热、虚、实,在何脏何腑,灵活多变地将化湿降浊法参合到整个辨证施治过程中。例如感冒一症,我们最常见的是患者发热午后为重,脘闷、头身困重,肌肢酸楚,可选藿香正气散或在银翘散中加上藿香、川朴、白豆蔻等;咳嗽、哮证喘证,常见胸闷痰多,或咯痰不爽,大便溏薄,苔白厚腻,则可选止嗽散,温胆汤等加上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而部分急慢性肾炎的患者,其尿蛋白、管型等阳性指标,则可根据其湿、浊的特性,选取甘露消毒丹、温胆汤、五苓散等化湿降浊之方剂以祛除。

 


“湿”在中医疾病中的致病及治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