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世界》内地导演为什么在好莱坞难成功?适应不了制片人制度
在《探世界》第七期节目中,高晓松请来了乔青山(Jonah Greenberg),与其一起讨论在好莱坞受阻的中国电影。

乔青山是一位美国电影人,不过早在1996年就来中国留学了,而且与章子怡、刘烨、秦海璐等人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同班同学。其汉语水平已经与中国人无异了,典型的“中国通”。

与高晓松谈及内地导演为什么在好莱坞很难取得成功时,乔青山主要说了两个方面的原因。
美国是制片人制,中国是导演制
其一电影运作的模式不同,美国是制片人制,而中国是导演制。说白了,在美国一部电影该怎么拍,是制片人说了算。这点与中国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剧组是导演的“一言堂”。尤其是大导演们,更是拥有独断专行的权利。

制片人制与导演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电影产业是否工业化了。显然好莱坞早已经实现了电影产业的工业化,所以才会奉行制片人制。因为制片人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喜好,而是要兼顾整个电影市场的需求,说白了就是观众想要看到什么样的片子。

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导演制就要相对落后一些了。因为很多导演往往不太关心市场的需求,个人主观意识比较强,更注重展现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个想法与市场的需求契合了,自然是最理想的局面了。不过要是这个想法与市场格格不入,那么票房必然是一塌糊涂了。这就是为什么内地很多大导演拍文艺片很牛,但商业片作品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了。

高晓松更是以自己为例子,高晓松也曾在美国执导过影片。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制片人常常会要求高晓松必须要这样拍或那样拍。高晓松说自己一个小导演都接受不了这种状况,何况是内地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们了。这就导致很多内地大导演适应不了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模式,基本上拍个一两部戏就选择回国发展了。
六大电影制作公司看不上内地大导演们,内地大导演们看不上独立电影制片公司
其二内地大导演们与好莱坞制片公司相互看不上,内地大导演们到好莱坞发展,都希望能够跟六大电影制作公司合作。六大电影制作公司是指美国电影协会(MPAA)目前的6个成员,包括了索尼影业(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华纳(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和环球(Universal)。

但是六大电影制作公司并不是特别重视内地大导演们,说白了就是看不上。这倒不是说歧视,而是内地大导演们没有在好莱坞证明过自己的价值,人家不可能一上来就用最高的规格进行对待。据乔青山所说,不论是国内大导演们或者一线大牌演员们,来到好莱坞片酬都是要打折的。加上内地大牌演员们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具备票房号召力,也很难在大片中拿到男一号或女一号的角色。

不过美国还有很多独立电影制片公司,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小型电影制片公司。实际上小型电影制片公司也可以拍出好电影,李安最开始就是跟小型电影制片公司合作的。也因此遇到自己的贵人詹姆士·沙姆斯,两人搭档推出了《饮食男女》、《冰风暴》、《卧虎藏龙》、《色戒》、《断背山》等多部经典影片。

当遇到小型电影制片公司时,轮到内地大导演们看不上了,不太愿意与对方合作。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那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内地电影市场迅速发展,2020年成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市场
到了近些年,由于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成长,内地大导演们干脆放弃去好莱坞发展了。最多就是偶尔跟好莱坞合作一下,事业重心还是内地。看一下近几年内地电影总票房,便会明白内地大导演们的选择了,2019年624.66亿、2018年609.76亿、2017年559.11亿等等。显而易见是逐年增长的趋势,市场已经足够大了,没有必要到好莱坞去讨生活了。即便是在多灾多难的2020年,内地电影总票房也拿下204.17亿,当年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市场。

个人认为,中国电影人的确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好莱坞发展。好莱坞的电影虽说面向全世界,但其主要表达的还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太过于片面了。以由成龙、李连杰和刘亦菲主演的《功夫之王》为例,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几乎是摒弃了中国人对于孙悟空这个角色的所有认知。这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孙悟空,要拍出孙悟空这个角色的文化精髓,还是应该由中国导演来完成。

当然了,好莱坞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制片人制。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自然要搞清楚大众需求什么,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创作。只有观众愿意花钱买票了,电影市场才能越来越大,市场大了才有资金制作更加精良的电影作品。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