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社戏》
——《社戏》说课稿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所选的篇 目就是有关我国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其中《社戏》反映的是一种乡村戏剧;《口 技》表现的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竹影》展示的是中国绘画艺术。但是,本单 元的学习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 上,结合实际生活,丰富文化素养,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使学生能 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文化艺术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本文《社戏》反映的就是我国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乡村戏剧,是鲁迅先生带 有回忆性的一篇小说。全文描写的是作者幼年时和伙伴们看社戏的一段往事,表 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也为读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 子形象。纵观全文,在优美景色、淳朴人情的基础上,有着作者对故乡温馨的回 忆和丝丝的爱意。在字里行间里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是在热情地赞颂故乡的 美好,在品读的过程中我们总能生出属于自己的童年画面。或许,这就是所谓的 “人生经验通感”。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自由想象地阅读,是学生在学习回忆性文章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回忆性文章 常能利用读者相似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的内心共鸣,而这种共鸣是需要读者借 助自由想象的阅读、结合自我情感体验来实现的。根据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 的教学目标与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由想象地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内在联系; 3、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光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得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本文 是回忆性文章,自由想象地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情感,得出感 悟应成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由于本文只用少量文字写社戏,而用大量文字描写了 社戏外的人和事,因而我认为,如何把握课文内容与表现课文中心之间的内在联 系应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主观 能动性,得出各自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用感性的导入, 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文本。其次,教师应适时用问题引导学生,在自由的交流中把 握文章内容。再次,教师还可以用某些与文中内容相近的现实场景来丰富学生的 感性体验,为最终的理性思考服务。其中,最后一点我认为犹为重要,毕竟初中 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丰富的现实材料才是他们进入课 文,得出理性理解的最好渠道。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除了要做好预习工作外,还要在课堂上积极 学习,根据老师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自主合理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课文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部。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 独特有效的教学导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效。在本课以前,学生已 经接触了鲁迅先生写的一些回忆性文章,如《少年润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他们已经对鲁迅先生所写的童年生活有一了一定的认识。因而,本课的教 学可以从以往学过的课文进行导入。这样不但能回顾所学知识,也有利与学生在 下面的学习中结合经验,更直接有效地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中心。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2、找出文中的相关人物,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情; 3、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问题引导,具体展开: 语文的学习我认为是在不断质疑中展开的,只有在学生不断质疑,老师和学 生协作解疑的过程中,语文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问 题引导已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教学模式。利用系列问题引导教学,可以使学生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深入理解课文,最终完成对课文中心内涵 地把握。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符合课文的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平,并且分清重点,由浅及深地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合理有效。 (四)、系统回顾,总结内容: 有效的课堂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学生理清课堂内容,使课堂知识在 学生的脑海中更为清晰地形成系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四、拓展升华: 新课标要求: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致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发 展学生个性。按照这一要求,结合课文实际,我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 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并说明为什么到现在还对这些趣事记忆犹 新。在这一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经历与文中内容结合起来, 去再一次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