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围棋赋

2023-05-19 23:19 作者:张小小小之  | 我要投稿

        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

        这首出自南朝在位时间最长(502—549)的皇帝梁武帝萧衍笔下的诗(《赠逸民十一》),说的是:一条垄上长出许多树木,每棵树木却都有着不同的纹理;一片林中有许多鸟儿鸣叫,每只鸟儿的叫声却都有所不同;一条江里游着无数条鱼,每条鱼却都有着不同的浮浮沉沉的姿态。壁立千仞,山是那样的高;鱼游浅底,水是那样的深。万事万物的外在表征易于发现,藏在它们内部的道理规律却难以找寻。此诗描写自然中的种种物象,表达了对探求世事规律之难的感慨。

        Moreover,萧衍对于围棋的道理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彻悟。萧衍写过一篇《围棋赋》,是围棋史中赫赫有名的文章。全文如下:


        围奁象天,方局法地。杆则广羊文犀,子则白瑶玄玉。方目无斜,直道不曲。尔乃建将军,布将士,列两阵,驱双轨。徘徊鹤翔,差池燕起。用忿兵而不顾,亦凭河而必危。痴无戒术而好斗,非智者之所为。运疑心而犹豫,志无成而必亏。

        今一棋之出手,思九事而为防。敌谋断而计屈,欲侵地而无方。不失行而致寇,不助彼而为强。不让他以增地,不失子而云亡。落重围而计穷,欲佻巧而行促。剧疏勒之违遭,甚白登之困辱。或龙化而超绝,或神变而独悟。勿胶柱以调瑟,专守株而待兔。或有少棋,已有活形。失不为悴,得不为荣。若其苦战,未必能平。用折雄威,致损令名。故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东西驰走,左右周章。善有翻覆,多致败亡。虽畜锐以将取,必居谦以自牧。譬猛兽之将击,亦俯耳而固伏。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至如玉壶、银台、车厢、井栏,既见知。

        于曩日,亦在今之可观。或非劫非持,两悬两生。局有众势,多不可名。或方四聚五,花六持七。虽涉戏之近事,亦临局而应悉。或取结角,或营边鄙。或先点而亡,或先撇而死。故君子以之游神,先达以之安思。尽有戏之要道,穷情理之奥秘。



       隐藏在这篇南北朝华丽赋藻之下的,是即便现代爱棋者也不定能说得出、做得到的先进围棋理论。萧衍在文章中指出:

        下好围棋需重斗智,戒蛮力 (“用忿兵而不顾,亦凭河而必危。痴无戒术而好斗,非智者之所为”),敢决断(“运疑心而犹豫,志无成而必亏”),多计算(“今一棋之出手,思九事而为防”),勤练死活(“或方四聚五,花六持七。虽涉戏之近事,亦临局而应悉”)。

        在具体的行棋策略上,不要帮人补强(“不失行而致寇,不助彼而为强”),不要打人过深(“落重围而计穷”),不要棋形过薄(“欲佛巧而行促”),优势下不要得意忘形(“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甚至敢于弃子(“失不为悴,得不为荣。若其苦战,未必能平。用折雄威,致损令名”),善于判断(“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积蓄力量锐利出击(“虽畜锐以将取,必居谦以自牧。譬猛兽之将击,亦俯耳而固伏”)等高级战术。想想看,这可是整整一千五百年之前的古人对围棋的理解和认识啊!

悟了吗?

       (耶?这投票,真好玩!)

        “人生的缩小版”(李世石九段语)——围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萧衍在后半生也至少犯下了他所说的“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的错误。登基日久,天下承平,梁武帝渐渐亲小人,远贤臣。开国功臣沈约得罪皇帝,忧惧致死;“贪财受贿,欺罔视听”的朱异却平步青云,深受宠幸。晚年的梁武帝笃信佛教,曾创下四次出家而后用钱财“赎回”还俗的荒唐纪录。皇帝不理政事,高层日益腐坏,最终酿成了“侯景之乱”的惨剧。生灵涂炭,白骨累累,梁武帝自己也落得个被困台城,八十五岁高龄想喝一口蜂蜜而不得,最终活活饿死的结局。

        相传,梁武帝在死前用一句“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作为自己的人生总结。能够在博大精深的围棋里领悟到那么多精妙的道理,却不能应用到现实中,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成就,反而蹈人身死国灭的万劫不复之地。可叹!


围棋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