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四十九)

2023-10-23 19:17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隶释 洪氏搜集了汉朝时期的碑刻,编撰了《隶释》,对于后来的学者很有帮助。但是其中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邮阁颂》说“行理咨嗟”,他解释为行李。我个人按照《左传》昭公说“行理之命”,杜预注解说“行理,派遣使者互相往来。”洪氏认为行理即是行李,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解释为“行里”,似乎也可以通顺其中的意思,“行里”指行道的人,皆咨嗟不止,指被派遣的人的心情。古时候理和里字是通用的。 又比如“柔远而迩”,这个“而”字洪氏没有解释。我个人怀疑“而”这个字是借用“能”字,“耐”字即是古时候的“能”字。因为汉朝人写字有些人会增加偏旁,有些人会减掉偏旁。增加偏旁的,比如写“英”字为“瑛”;减掉偏旁的,比如写“继”为“继(无纟)”的例子就是。既然能增加玉为“瑛”,减去纟“继(无纟)”,怎么肯定这个碑文不是将“理”写成“里”,将“而”当“耐”呢? 《郑固碑》说“逡遁退让”。洪氏引用《史记》里贾生说“逡巡遁逃”这句话来解释。我个人以为不能引用《史记》里面的话,应该引用《前汉 外戚传》里面的“太伯逡循固让”才对。“逡遁”即是“逡巡”的意思,合起来读音为“逡循”。而洪氏将读音当本字。我个人还以为虽然贾生说了“逡巡遁逃”,但现在习惯读为“逡遁”,这样子写法顺原文吗?按照《前汉 叙传》里面说“不疑逡遁致仕”,《外戚传》里面说“太伯逡循固让”,《平当传 赞》里面说“平当逡遁有耻”,颜师古注解说“遁读音与巡字相同”,这是可以验证的。《管子》里面也说“蹴然逡遁”。 《仲秋下句碑》说“爰兹衰微,三命缩赢。背尔嫔俪,孤嗣单茕。”洪氏以为“爰兹衰微,三命缩羸”,是说他曾经贡选;“背尔嫔俪,孤嗣单茕”,是了知他有老婆和孩子。我个人认为里面的“三命”,属于阴阳家“五星三命”的说法,犹如说人“寿命短促”。在《严訢碑》里面也说了“经说三命,君获其央”,《孙根碑》也讲“羸缩有命,不可增损”,就是这个意思。洪氏“贡选”的说法,所说似迂。 二公不喜人议其文 《容斋续笔》说:欧阳修的文章《尹师鲁墓铭》,里面说尹师鲁的文章“简而有法”。有人说“这说法太不到位了”,欧阳修知道后,大怒,写信给说这话的人指责他。王荆公的《钱公辅母墓铭》里面说“子官于朝,丰显矣。”公辅看了很不满意,荆公说“不爽的话,还给我。”这二位不喜欢人家议论他们所写的文章到这个地步。 我个人以为王荆公人有片善,称赞不已;而欧阳修的作品,窜改无余。二公好善,所有的行为皆是如此,怎么可能文章没写到位,而招人议论的地步!前辈作文章,轻重贵于适中,不希望假借太超过,有些人往往喜欢说他们假借,二公听了心中会爽吗?以前韩熙载为一江南富翁写墓铭,韩熙载的行文没什么好说的。文章作好后,富翁看了,觉得不满意,求韩熙载再润色润色,韩熙载写一绝句回绝,这类型的文人就是这脾气。 我以为要是人家指点到地方,二公自然心服,怎么可能不喜欢呢?二公所不喜欢的,是他们的妄论。容斋认为二公不喜欢他人议论他们的文章,看得出没深入了解二公。 十万横行 北齐卢询祖上表说“十万横行,樊将军请而受屈;五千深入,李都尉降而不归。”当时的人们皆以为很工整。 我个人认为这八个字最先用到的应该是在梁朝。王僧孺的《与何逊书》说“脑日逐,髓月支,拥十万以横行,提五千而深入。”在《祖豫州墓志》里又说“或欲十万而横行,乍思五千而深入。”还有,任孝恭上表说“深入五千,张空拳而报主;横行十万,勒燕岭以酬君。” 《与何逊书》里的这句“脑日逐,髓月支”,即出自杨子云的“脑幕沙髓余吾意。”宋武帝的诏书也说“南脑劲越,西髓刚戎。” 录尚书事 汉朝置录尚书(官名),说是取舜帝接纳大麓的意思,这应该是汉朝儒士解释经典的弊端。按照《书》原本的意思:麓就是指林麓,毫无别的意思。太史公这句“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说得非常符合经典的意思。可当时另外的解释是说“舜帝领录天子之事,管理国家政治,当时阴阳调和,风雨适时而发。”这个穿凿附会太超过了!估计沿袭坊间的传闻而说的。 领尚书事(官名),是从汉武帝开始设置的,经过好几世不改,比如张安世、霍光、王凤、师丹所除即是。到汉章帝时,才改为录尚书事,当时赵憙等人所任。因为章帝专权,改动了一个字,不知权重无以复加,于是开始祸患后世。录尚书事的权利在三公之上,要是立年少的皇帝上位,必定设置这个职位,这个职位犹如古时候的冢宰(即太宰)总揽大权。魏、晋时期,有权利的大臣移鼎之衅,往往如此。吁,可叹也!现在州官有录事,县衙的官员有押录,可能是承袭这个名字。 乌头白 现代人“老鸦头白”的说法,是用来比喻事情很不好办。 我个人读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他向秦王请求回自己的国家,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可(大意:可以,等乌鸦头白,马头生角)。”这件事记载在《风俗通》、《论衡》里面。因而曹子建有诗句说“子丹西质秦,乌白马角生。”鲍昭的诗句说“洁诚洗志朝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太史公是说“天雨粟,马生角。” 汉人用积薪字 贾谊说“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董仲舒说“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他们的说法出自于《战国策》、《鬼谷子》。《战国策》里面说“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亦不止。”《鬼谷子》里面说“抱薪趋火,燥者先然。”《邓析子》里面也说“救火投之以薪。” 汲黯说“陛下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这句话出自《文子》,汲黯引用来说事。 汉书有二处用到“积薪”,皆无注音,所以“积”字从本音。我个人以为这二字应该依照最原始的出处《周礼》,里面说“甸人积薪”,音子赐切,《汉书》应该顺从此音。 长安浩穰 《张敞传》说“京兆典京师,长安中浩穰”,注解说“穰音为人掌反,只有一种读法。”李商隐作平声来用,其为京兆表,说“曲蒙恩泽,方尹浩穰,既殊有截之欢,合首无疆之祝。”穰字读平声,虽然还是一个意思,但是道理符合《汉书》的读音。 乌鬼 老杜的诗句说“家家养乌鬼”,后人说法不一。 《懒真子》以为“乌鬼”是指猪,蔡宽夫认为是乌野七神,《冷斋夜话》觉得是乌蛮鬼,沈存中的《笔谈》以及《缃素杂记》、《渔隐丛话》、陆农师的《埤雅》皆说是鸬鹚,大约有这四种说法;只有《冷斋夜话》的说法有根据。 读《唐书 南蛮传》,里面说当时的世俗崇尚巫鬼,在比较大的部落有大鬼主,一百家设置小鬼主。有一姓白蛮,其他五姓为乌蛮。姓乌蛮的,妇人身穿黑缯;姓白蛮的,妇人身穿白缯。《唐书 南蛮传》可以证实《冷斋夜话》的说法。刘禹锡在《南中诗》也说“淫祀多青鬼,居人少白头。” 还有“青鬼”说法,这些都是广南川峡诸蛮的流风,所以当地有“青鬼”、“乌鬼”等名称。杜甫的诗句以“黄鱼”对“乌鬼”,可以了知是指“乌蛮鬼”,应该能这么确定了。但读元微之的诗句,里面说“乡味尤珍蛤,家神悉事乌。”又说“病赛乌称鬼,巫占瓦代龟。”注解说“南方人要是生病了,会举办乌鬼竞赛。”这个说法似乎又不同,根据《南蛮传》,这个“乌”即是乌黑的“乌”,元微之的诗用蛤对乌,因而可认为是乌鸦的“乌”。 唐言金印 欧阳修的《集古录》说:李宗闵编撰《崔能神道碑》,里面有说“拜御史丞,持节观察黔中,赐紫服金印。”隋唐官员有随身鱼符,青紫是指装鱼符袋子的颜色,宗闵以为是赐金印,错了。 我个人以为唐朝人说金印的人也很多嘛,不只李宗闵这么说。《刘禹锡集 高陵令碑》也说“充渠堰副使,锡朱衣银章。”《王公碑》说“摄御史中丕,紫衣金章。”《史孝章碑》说“兼监察御史,赐朱衣银印。”《柳子厚集 阳道州碣》说“皇帝以银印赤绂,即贬所起阳公。”《柳公墓表》说“迁大理评事,加朱裳银印。”《张燕公集 郭知运碑》说“嗣子英杰,假紫服金章。”似乎说法并不一致,大概是以当时袋子颜色而说的,非真所谓汉印绶者。 唐袍服用花绫 唐朝人用花绫作袍服。 我个人读白乐天的《谢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诗》说“鱼缀白金随步跃,鹘衔红绶绕腰飞。”《弟行简赐章服诗》说“荣传锦帐花联萼,彩动绫袍雁趁行。”注解说“绯多以雁衔瑞莎为之(从诗文上理解大概是这个意思:绯色袍服大多是雁衔瑞莎图案)”《喜刘苏州赐金紫诗》说“鱼佩葺鳞光照地,鹘衔瑞草势冲天。”《方镇诗》说“通犀排带胯,瑞草勒袍花。”白乐天的诗很多地方提到。按照《唐会要》,德宗下诏说“顷来赐衣,文彩不常,非制也。今宜有定制,节度使宜以雕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宜以雁衔威仪,取其行列有序,牧人有威仪也(大意:近来朝廷所赐的袍服,颜色和所绣的图案不固定,这不符合制度。现在应该有个固定的格式,节度使袍服上应该是雕口衔绶带的图案,取雕表武毅的含义,来安定国家政治。观察使袍服应该以雁衔威仪绶带的图案,取雁行列有序的含义,表示牧人有威仪)。”文中所说的“威仪”即是瑞草,《唐志》记载得很详细。

《野客丛书》 宋 王楙(四十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