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能救京剧吗?
市场化能救京剧吗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曾经在历史上十分辉煌,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而如今却十分落寞,在谈京剧市场化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京剧院团的发展历史。自1949年解放之后,中国的旧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共产党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旧时代下九流的梨园行业也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五十年代初期,我们完成了三大改造,旧社会的京剧班社制度也大多合营成为了国营剧团。这是院团的发展第一阶段。在合营初期,剧团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以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为例,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以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为主要演员,北京京剧院以闻名遐迩的马,谭,张,裘,赵为主要演员。

无论是主演配演,亦或是行头砌末都是十分硬正,其中中国京剧院是完全国营,北京京剧院则是国家出资帮扶,在当时此二院团均可做到自负盈亏,这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京剧发展,一片欣欣向荣,较之旧社会艺人之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情况已经大为改观。六六年后,党的路线指导文艺路线,编演出了质量极高的八大样板戏,样板戏影响深刻,京剧也全面的面向了人民,试问谁不知道红灯记斗鸠山,杨子荣歼敌,沙家浜智斗等等一系列的“名场面”呢。这虽然改变了人们对于京剧过去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刻板印象,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也是样板戏积极的一面,样板戏对于京剧的推广功不可没。


在度过五十到七十年代京剧最后的繁荣期后,时间来到了改革开放。大量的新奇事物一股脑儿的涌入中国,冲击当时人们的思想,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对于京剧的影响似乎不是特别大,因为当时人们的经济能力还普遍不高,对于娱乐活动来说,票价相对不高的京剧还是首选(话剧<鸟人>里说帕瓦罗蒂的门票要十元钱一张,而袁世海的票才两块钱一张),其次,因为刚刚经历过大革命,强调解放思想,一些过去被禁的老戏又开始重新搬上舞台,且与交响乐,电音吉他等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看来,京剧非但没有衰败,似乎还有回春的迹象。在当时,很多国营院团的演员常常去“走穴”,但是又无法像旧社会的“角儿”一样置办齐“全身披挂”,于是只能租院团的行头(奇怪的现象,院团的演出不多,但是一些京剧演员却十分火热,例如马连良先生的弟子张学津先生,当时还是隶属于上海京剧院的怹,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各地走穴,演出很多,但是单位却并没有派戏给怹)各地演出,一些有能力的演员也自己组建剧团各地巡演红极一时。这可以说是京剧市场化的一次尝试。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京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略显颓势。
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国家在复兴京剧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演出的情况不要说和旧社会相比,就连五十年代也比不上,剧团秉承着“多唱多赔,少唱少赔,不唱不赔”的理念,京剧的市场在一步步减少,演员们因看不到前景也纷纷改行,京剧发展前途堪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人提出了解决办法,让京剧市场化就是其中最热的声音。然而市场化真的可以救京剧吗?京剧市场化真的可行吗?,市场化之后的京剧又该怎样发展呢?他们为京剧发展指了一条道路,却不曾说如何去走。那么京剧到底能不能市场化呢?我的看法是——不能!
在财务问题上,京剧院团演出不能做到完全自负盈亏,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无论是我们的国粹京剧剧团还是生命力最强的豫剧专业剧团亦或是其他地方剧种专业剧团,完全不吃国家补贴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京剧剧团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京剧市场化意味着和过去旧社会一样,一个主要演员“挑班”组建一个剧团,而且要负责剧团各种开支,且不说当代哪个京剧演员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能做到配齐一个完美的班底,单是剧团所用之行头,如果由主演来负责也是不现实的,加之演员配置,等种种琐事就能将主要演员演出的时间大大缩减,而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如果主演的演出场次减少,那么也会影响剧团收入。可以说,无法负责剧团的财务开支是京剧市场化的一大困难。(京剧所需服装为蟒,帔等丝织物,且为手工制作,另需在上绣金线等昂贵的饰品,价格不菲)

其次是观众基础的问题,京剧演员并非一夜爆红,它需要演员去慢慢培养观众基础,并不是像如今的年轻相声演员一样,在台上搞些搔首弄姿的姿态,唱两段荒腔走板的戏歌,打着宣传艺术的幌子来为自身谋取流量。京剧演员需要让观众看到真功夫,唱念做打都要体现,观众才会进剧场买票看戏,这也是我们原来的一句俗话——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自来。
虽然京剧市场化困难重重,也但有人为京剧面向市场而努力,王珮瑜曾经就曾尝试过摆脱体制,当时二十九岁的王珮瑜已经是上海京剧院的副团长,但是她离开了京剧院成立了工作室,但是却遭遇到了演出困难,虽然具有观众基础,但是要满足一个剧团的话费还是远远不够的,再者是演出场地问题,因为演出场地都是体制内,她失败了,又回到了上海京剧院,

这算是一次京剧市场化的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这也证明了京剧市场化可行性很小。现在王珮瑜还是在做这一方面的努力,争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京剧,但是很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京剧复兴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去听京剧,这其实不太准确,我认为是懂京剧的人多了,京剧发展的情况才会好一些,而不是一味的讲数量,饭圈的操作对于京剧来说已经过时了,再引进来无疑是把京剧弄得更糟,就好比病入膏肓的病人还要用虎狼之药治理一样。这也是一方面关于观众基础的问题,网上许多人都说为什么京剧不像相声看齐,郭德纲拯救了相声,使相声成功市场化诸如此类的话语。要知道京剧和相声的境地完全不同,国营的院团与私营的德云社剧团也有着天壤之别,郭德纲用网络开始了“造偶运动”并成功的收获了一大批不理智的粉丝。凭借着这些粉丝,德云社可以在当下的市场里具有活力,而京剧完全无法这样做。著名京剧艺术家李砚秀说过:“十年可以出个状元,十年出不来一个好角儿。”
由此看来京剧貌似陷入了死循环,国家要保护发扬京剧就要投资去创造环境,但是大环境不可扭转,京剧只能靠吃救济粮,所以说京剧市场化不可行。
北昆名家张卫东先生对于昆曲的发展有过一段见解,我认为非常正确。他说:“保守呢,能使它(指昆曲)益寿延年,发展呢,越改死的越快,凡是号称改革,创作的人都是不懂这门艺术的人,只有由心于发的,把老的东西学透喽,溢出来的才叫学问。”我认为张先生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京剧,任何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使命。京剧和昆曲已经像一个熟透了的桃子,亦或是一盆将败未败的花,这个花败进程是挡不住的,人们给与其丰厚的肥料想更加长远的欣赏这朵花,但是不能连根拔起整理根部,因为经过几十年的腐蚀,根部已经腐朽,我们只能在花叶上涂脂抹粉做文章了,但是不可能说让它一直保持鲜艳,让其体面的死去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有些同志会认为我这个观点过于悲观主义,其实广大的戏迷同志不必担心,孙毓敏老太太也说过看着公园里那些唱戏的票友就知道京剧完不了。而且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一些年轻人成为戏迷的主力军(完成了李世济先生说的台下头发的变化),我们也见到了愈来愈多的珍藏秘本,所以我相信只要人能听能唱,京剧就完不了(这是乐观主义的看法),因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有真心爱这门艺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