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东线战场空前的运动战——必须清楚的一些军事概念

2019-02-11 16:22 作者:某站的老胡  | 我要投稿

【写在最前面: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战场从北极圈里的大陆边缘直至高加索山脉的欧亚边界,从东欧平原腹地直至中欧易北河畔,交战双方的军人来自亚欧大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一寸土地都沾满鲜血。在苏联(俄罗斯)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在德国它叫做东线。几十年后,让我们以未参战国的旁观者视角,以“解读东线战场空前的运动战”系列,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中规模空前的运动战。】

       对于基层的军人,战争就是刺刀见血的搏杀,保全自己消灭敌人是唯一的追求;对于高层的指挥官来说,战争则如下棋,要考虑何时何地投入什么样的兵力物力才能置敌人于死地。

       这个年头“键盘军事专家”到处横行,很多人连20个人都没指挥过,更不要说成千上万的合成军队。军事科学与数学、物理和化学一样,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分析双方决策时,必须要清楚一些基本概念,才能明白当时的指挥官为什么要走一步“棋”。

     (一)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人们认识空间规律的开始,而平面是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俯瞰战场之时,战场变为了平面,就会得到战线长度、正面宽度和纵深的概念。

【图1-1】战线长度和纵深示意

       如果将前方的所有部队视为整体,填满整个战线,则全军的正面宽度也就等于战线长度了,下面的军、师等部队都会各自占据一定的正面宽度。

       正面宽度一般取决于军队的人员和装备情况,但很多时候也会由战场环境决定。例如进攻方已占据出发阵地的面积太小时,就无法展开过多的部队。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筹划阶段,发生过一个罗科索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1896-1968)两次被斯大林(Иосиф Сталин,1879-1953)请到隔壁房间重新考虑作战方案的故事,罗科索夫斯基会提出同时采取两个主攻突击、不分主次这一引发争议的方案,原因就在于先前由于德军顽抗,苏军夺取的进攻出发地域——第聂伯河桥头堡正面宽度过小,无法展开整个方面军右翼的部队。

【图1-2】斯大林及苏军总参谋部并不反对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发动两个方向的进攻突击,方面军同时实施在左翼布列斯特-卢布林方向的进攻和右翼博布鲁伊斯克方向的进攻(红圈位置)获得批准。但斯大林和总参谋部起先不同意方面军在右翼同时发动对博布鲁伊斯克和斯卢茨克这两个方向的主攻突击(黄圈位置),原因在于会分散己方兵力及斯卢茨克附近沼泽地形带来的部队行动困难。

       此外,地形也是影响正面宽度的重要因素。在东欧平原,师级部队通常展开6-10千米的正面,集团军级部队通常为30km左右。而最基层的连(100-200人)通常占据200米左右正面宽度。随着战争进行人员伤亡惨重而补充不济的情况下,无法保证用充足人员建立绵密正面时,便采用可以互相掩护的强固支撑点占据足够的正面宽度,其他区域以布雷代替。

【图1-3】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近卫步兵78师的部署情况。为抵御德军坦克部队攻击苏军增加了大量反坦克据点,构成整条防线的支撑点。两侧是他的友邻部队。

        而在山区地形,由于双方只能沿狭窄的山路小径运动,因此无法展开军、师这样大规模的部队,往往只能以营或更小编制的部队作战。

【图1-4】高加索战役中,只有山口(黑圈)这样的狭窄地形可以最快速度翻越山脉,因此部队都会沿山麓布置防线(红线)及远程炮火和预备兵力(红圈)。狭窄的山路无法展开太大规模的部队。

       合理设置正面宽度对部队的意义十分重要。现代战争中机枪、重炮和空投炸弹都有极大破坏力,正面宽度太小、人员集中过于密集必然会在敌军火力下伤亡惨重;相反正面宽度太大,会使己方兵力过度分散,造成薄弱点给敌人可乘之机。

 

        纵深定义为“军队作战地域的纵向宽度”。二战中随着坦克和运输车辆的大量普及,军队单位时间内的机动里程大大增加,宽大的纵深对于迟滞敌军行动、为己方赢得更多重整和调度时间也就起到了重大作用。领土面积过小的国家很容易在现代战争中败下阵来,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足够的纵深,很容易被机械化部队横扫。

        纵深的布置也要详加考虑,过小的纵深容易导致敌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快速迂回形成包围。而纵深过大则也会分散己方兵力,导致一线的兵力不足。

       参与作战的各部队都会事先划定有一定正面宽度和纵深的作战区域(防区),在此防区内执行自己的进攻和防御任务。【图1-3】里近卫步兵第78师(红圈)的防区,与近卫步兵第81师(褐色圈)以“丰收日”集体农庄一线为界,与近卫步兵第72师(褐色圈)以“林中空地”国营农场一线为界。除非接到上级调动命令或收到友军求援,部队一般会盯住自己防区内的目标,不会进入友邻的防区因此两支部队的接合部很容易成为“两不管”的地带,从而变成敌军突破防线或突围时跳出包围圈的高危地带。


【图1-5】接合部容易变成“两不管”地带,在实战中如果不加重视很容易被对手加以利用。


       (二)

       近代以后随着军队规模和内部分工的不断扩大,不同级别和位置的军人所负有的职责也不尽相同。到二战期间,直接接敌的步兵班(10人左右)的人员也有分工,有些负责以步枪精确瞄准射杀敌军、有些以轻机枪实行火力压制掩护推进,有些负责迫近敌人以冲锋枪和手榴弹近战将其消灭,而火箭筒、机枪、火焰喷射器等都需要正副射手。迫击炮、反坦克炮及重炮炮组以及坦克车组就更不必说,各战位的人员都负有不同职责。

       有道是“二战结束后下来的军人,一半都没亲手开枪杀过人”,实际上就是反映了高度合成化的军队中,担负近距离作战的步兵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一直以来流传的“损失30%人员后,部队就会丧失战斗力”之说也出于此,原因是损失30%的人员可能就意味着前沿的步兵损耗殆尽,其他的炮兵等部队不具备近距离作战的能力。而连队常见损失90%乃至仅剩一人还在坚持战斗的案例(苏军布列斯特要塞守军、潘菲洛夫28勇士,人民解放军“松骨峰”英雄连、“杨根思连”等等),除了军人英勇顽强、令人敬佩的作风,也是因为连的合成程度很低,基本上全连1、2百人都是步兵。

       不同级别的军人所关注的目标也不相同。基层的普通士兵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分工的工作,技术兵种暂且不论,步兵应当掌握基本战斗技能(射击、刺杀、爆破、投弹),及必要的战术(越障、匍匐前进、滚进等)及防护技能(挖掘掩体、防炮动作、防毒等),以保全自己消灭敌人。

       士官作为高级别的士兵,通常担任了班长等职务。班长需要管理本班人员的训练工作等日常活动,作战中协调本班的人员,保持工作的高效有序。而技术士官是军队中的技术骨干人员,对保障高技术兵器的顺利运转意义重大。

【图1-6】苏军士官制度存在的问题(转自铁血网)

       排长算起(军衔少尉以上的人)一般就是军官了。现代军队规模越来越大,指挥的层级也越来越多。一般采用“任务式指挥”,即上级只给直属下级下达作战的目标,不规定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由各级指挥团体自行谋划实施。

       团和团以下的指挥官(部队少于万人)在作战过程中,通常会关注部队防区内的制高点,如高地或居民区的高层建筑物。占领制高点意味着可以获得良好的视野,以便观察敌方的运动从而谋划己方的行动路线,并为手下的武器获得良好射界。

       师以上的指挥官(部队通常在1万人以上)不再关心防区内的制高点,他们所关心的是控制部队防区内的公路、铁路枢纽(道路交汇点),河流上的桥梁和渡口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从而保障部队行进的顺利。占据这些地方,不仅能保证己方部队行动自如,也能阻断敌军行进的道路来迟滞其行动,为己方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集团军、方面军(苏军称方面军,英、美、德军称集团军群)级别的指挥官,所指挥的部队将分布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的战线上,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用眼睛去把战场看个遍、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态势。他们只能依靠从上级(国家高层的情报部门)和下级(各级特科及侦察部队)反馈来的信息,来判断战场上的敌我双方情况。因此“指挥着已经不存在了的部队,去进攻不存在的敌人”的情况是不少见的(元首的愤怒,要有气无力的史坦纳部队和早就不存在了的第九集团军发动进攻解围),而没有预料的敌军预备队出现也可能导致战役计划受挫。军事主官对战场的把握,要依靠参谋部根据汇总的信息加以分析,来还原真实的战场态势。参谋人员除需要了解己方部队的情况,还需要了解敌方情况(敌军的部队番号、主官、人员编成,兵力兵器)以及战场的客观条件(地形、气候、交通情况、居民情况),因此参谋工作对大兵团作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讲,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1896-1974)策划的1942年“火星”行动的失败,与苏军参谋部门没有预计到德军预备队的出现有重大关系,甚至德军缴获的苏军地图上也没有关于德军预备队的标注。

【图1-7】1942年底苏军发动火星行动,意图阻断勒热夫-瑟乔夫卡铁路,切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线并加以围歼。在勒热夫东侧进展不利的情况下,朱可夫调第5坦克军在突出部东侧投入战斗,准备与西侧索罗马金的第一机械化军发动对进的钳形攻势(虚线是计划的进攻方案)。
【图1-8】但苏军参谋部门没有预计到德军预备队的出现。德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从斯摩棱斯克赶到,切断索罗马金机械化军的后路并构成包围圈(蓝色圈)。索罗马金无法再继续进攻,接到批准后突出包围圈向西撤退,火星行动遂告失败。这是朱可夫少见的败仗之一。

       二战已经过去70年,在如今信息化条件下,战场可能会变为透明一般,交战区域双方各个部队的位置都能随时掌握了。这对军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河流在野战中具备极为重要的意义,原因很简单——即便游泳技能高超,人们也很难直接游过几十米宽的汹涌河水,更不用说坦克和车辆不能驶入太深的河流中。因此河流能够作为一道能够阻挡双方运动的天然屏障。

【图1-9】伏尔加河

       原则上可以在河流上行船渡河,再架设浮桥供车辆过河。但河流中遍布急流、暗流、旋涡等,对行船极不安全。只有那些水流平缓的渡口,是渡河的最佳位置。如果进攻方不能完整地夺取河流上的大桥,那么他们一定会想办法争夺河流的渡口。

        进攻方夺取河流渡口后,很快就会在对岸建立桥头堡,等待后续的部队开进过来。此时防御一方可能发动反突击,目的是将桥头堡清除,并沿河堤建立防御阵地。进攻方必须死死保住桥头堡,遏制敌人的反击,如果被反突击成功、桥头堡丢掉,则不得不退回河流对岸,下一次再发起进攻时只能实施强渡,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图1-10】叶利尼亚反击作战,是朱可夫因“应当撤离基辅”言论被斯大林撤职之后,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指挥的第一战。目的在于夺回叶利尼亚、摧毁德军渡过德维纳河后形成的桥头堡。

(四)

       不同级别的部队,所辖有的人员和装备情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各级部队的编制会提前定好。因此有经验的指挥官可以依据敌方兵器判断敌人的规模,例如如果听到敌方82毫米迫击炮响,则自己正面至少有一个1个营的敌军;听到105毫米榴弹炮响,则正面至少有一个师的敌军。

       假定一个连下辖有连部、步兵排×3及一个火力排。连部有连长指导员及勤务兵、传令兵共8人,有冲锋枪×2,步枪×6;步兵排中每个班10人有步枪×7、冲锋枪×2和机枪×1,每排下辖3个班和一个50毫米迫击炮组(4人都配有步枪),另有排长一人(配有冲锋枪)。火力排排长(配有冲锋枪)、有重机枪组×3(重机枪组每组四人均配有步枪)和50毫米迫击炮组×3(同上)。合计起来,全连有138人,武器有步枪×105、冲锋枪×24、轻机枪×9、重机枪×3和50毫米迫击炮×6,另有手榴弹×276(每人两枚)。如果作为主力连队,还可能增加双人狙击组三个,武器有狙击步枪×3和步枪×3.

        现在这个连奉命执行防御任务,侦察兵查明在他们的正面将出现敌军坦克配合进攻。这个连编制内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他们在敌军坦克攻击下无法守住阵地。营长于是将手下的反坦克连(有45毫米炮×6)布置给到这个连的防区,授予连长指挥反坦克连的权力来阻挡敌人。查明正面敌军多数兵力都投向该连防区后,营长再把82毫米迫击炮连也加强过来,压制敌军火力并阻敌支援。这一过程就是配属,也就是“加强给你一些原来你的建制内没有的兵力兵器,来帮你完成任务”。战斗打完后,反坦克炮连和82毫米迫击炮连都会被营长收回,称为归还建制。

       编制和装备表一般由最高统帅部确定并颁发,他的重要意义在于,后勤部门要依据此表补给弹药物资及修理补发受损装备。前面提到的这个连长,不能阻挠并扣下反坦克炮连和82毫米迫击炮连,原因在于依据编制和装备表,他的连队编制里没有这些武器,所以后勤部门不会给他提供这些型号的炮弹。没有炮弹的火炮。显然什么也干不了。

        当然军队也是人组成的,有很多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有些师长和后勤人员甚至和更高级的将领关系好,也许就能要来一些多余物资,给自己多保留一些部队(比如一个轻型坦克营)。

       有独立的后勤补给系统,能够独自承担一个战区内的攻防任务的部队,称为一个战略单位。在美、德、英等国家,基本的战略单位是师,而苏联、中国等,军是最基本的战略单位。因此常见德军一个师打苏军两三个师(一个军)的战例,并不是因为德军技战术水平有多高超(当然战争前期确实高于苏军),而是从战略单位角度考虑,德军一个师和苏军一个军在地位上对等。


       当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后,人们才能对战争时期不同级别的指挥官所辖的决策有深刻认识。常说阿道夫、常凯申玩微操把自己玩死了,笑话固然好笑,但是其中的缘由也值得深思。

解读东线战场空前的运动战——必须清楚的一些军事概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