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间,长安三万里
1.关于李白 看完电影,其实对于李白,更多是唏嘘。他是兴圣皇帝李嵩九世孙;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可是,士农工商,古有四民。商人之子的身份让他饱受歧视。电影中,我看到李白狂笑下的寂寞,醉饮后的迷茫,出世入世间的迷茫。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妄背后,也在渴求忽复乘舟梦日边。
2.关于高适 高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即使他后来没有被启用,没有成为中丞,没有封侯,他依旧是了不起的人。高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不像李白,总在入世出世间犹豫,也不会被所谓的求仙问道蒙蔽双眼。即使他曾"摧眉折腰事权贵",希望走玉真公主的捷径,但他仍把"军功传家"当做自己的目标。 高适的了不起还体现在他重诺。高适两次奔波,一次去扬州赴一年之约,一次去长安赴十年之约。他知道,自己或许并不像李白所说,是李白"最好的朋友",但在他的眼中,李白实在是他不多得的好友。高适为救郭子仪,答应哥舒翰为其幕僚,即使这与他的志向不符,但他仍信守承诺,奔赴远方。
高适,志向坚定、重诺、讲义气,他的浑然正气,是"君子"一词的最好写照。 3.关于电影 我认为,电影是可以被分为三部分的,这三部分以高适三进长安为时间节点。第一部分,电影致力于为我们营造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一个欣欣向荣、扶摇直上的气象,一个恢宏大气、繁华似锦的盛唐;第二部分,高适赴约,前往长安,此时中唐之气显现,街上的人笑脸消失了,酒楼之中呈现给我的感受,不再是歌舞升平,而是一些郁郁不得志之人的互相慰藉。李白的身材变了,开始有了肚腩。王昌龄和岑参明明是边塞诗人,他们心怀报国志,但仍出现于此;第三部分,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奉哥舒翰之命回京禀报军情,这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呢?潼关失守,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纷纷四散逃命,国已不国,家已不家。 这部电影的手法无疑是很好的,同一个长安,三次不同的景象,不需旁白,不需解说,观众自然可以从这些对比中感受到国家衰败,感受到个人在乱世中的浮沉飘零。同样的,两次扬州之行的比仍旧可以看到。从北向南,战火蔓延之广,山河不再,满目疮痍,触目惊心。
《长安三万里》,我看到了最好的李白,最好的高适,他们生在最好的时代(盛唐),也遭遇波折,但那又怎样?他们最终也在出世入世之中,找到了最好的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最好的时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