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总会来,俄军春季攻势已全面展开,但决胜关键根本不在战场
该来的总会来,北约秘书长确认,万众瞩目的俄罗斯大规模攻势已经全面展开。斯托尔滕贝格表示,俄罗斯军队越来越接近攻占巴赫穆特,并在库皮扬斯克和莱曼方向,哈尔科夫州的部分地区,苏梅州的几个定居点,扎波罗热等地都展开了攻势。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俄军取得较大战果的区域主要还是瓦格纳雇佣兵为主的巴赫穆特。
斯托尔滕贝格声称,普京现在所做的是派遣成千上万的军队,接受非常高的伤亡率,承受巨大损失,对乌克兰人施加压力。由于俄罗斯军队在质量上缺乏,试图用数量弥补,俄军在指挥能力、后勤、装备、训练都达不到乌军的水平,但是有更多的兵源和装备,愿意承受更大的伤亡。
北约秘密长的话有所偏颇,贬低俄军的战斗力不能说是空穴来风,但也不能证明乌军有多大优势。
其实,俄罗斯现在发起春季攻势主要是基于几点:一是当前距离乌克兰土地进入泥泞期非常短,俄军蓄积的攻击力量必须抓紧投入,并要取得预期效果;二是乌克兰军队正在接装西方主战坦克等攻击性武器,更希望决战的时间能拖后;三是俄罗斯国内经济正在遭受严重困难,想通过一场大规模攻势将乌克兰打上谈判桌。
但是几天打下来我们应该能发现,当前俄乌战局很难被一波攻势所逆转。俄罗斯方面的优势是兵源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乌军是优势是防御工事和对西方支持下的信息优势。
所以,俄军的进攻很难有突然性,更打不出空地协同和穿插等灵活的战术,瓦格纳在巴赫穆特采取的一天30米左右的推进策略被认为是有效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俄罗斯展开春季攻势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从北约秘书长的表态来看,真的不在战场表现,而在于后勤方面的军工产能较量。俄军的新攻势,让北约明白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迫在眉睫,但有意愿是一回事,有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
北约援助乌克兰的最大困境就是没有足够多的大口径弹药,乌克兰战争正在耗尽盟军的库存。乌军的弹药消耗率比北约国家生产率高出许多倍,大口径弹药的等待时间从12个月增加到28个月,也就是现在下订单在2年产后才能交付。这对于俄军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战略契机,当然俄罗斯军工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就不好说了。
在北约国家内部,法国和美国刚刚下了炮弹订单,并且计划提升产能。巴基斯坦首次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数量是1万发多管火箭炮弹。未来,西方国家可能还会从非北约国家采购炮弹,从而形成对俄军的火炮库存和产能优势。
所以,虽然俄军已经向乌克兰发起了春季攻势,但是决定战场结果的可能不是短时间内谁获得的主动权,谁有人力优势和火炮优势,而是看俄罗斯军工与西方国家在炮弹产能方面的较量。如果北约大口径炮弹生产速度跟不上,乌克兰军队的噩耗迟早会到来。
未来,我们更需要关注美国和北约在世界范围内的军火采购,除巴基斯坦以外,日本和韩国会不会成为乌军的炮弹提供国也很关键。对俄乌双方而言,这场战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炮战,炮弹产能决定战场胜负。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谁都难以获得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