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之馆分享食物特异性 IgG 检测从原理到方法,统统不科学
戒之馆分享食物特异性 IgG检测从原理到方法,统统不科学
不能用于诊断食物过敏
「食物特异性 IgG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不同食物相关的特异性 IgG升高水平,来评估某种食物是否过敏。比如血液中鸡蛋相关的 IgG高了,牛奶相关的 IgG高了,那就认为这两种食物会导致慢性过敏。
事实上不少研究都指出,食物特异性 IgG升高是免疫系统暴露于食物成分后的正常生理反应。也就是说,正常人体只要进食过某种食物,这种食物的特异性 IgG就会升高,并不是过敏了才会升高。
还有研究指出 IgG可抑制 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当 IgG升高时,不仅不代表过敏,反而意味着机体更耐受这种食物。
总之,从检测原理上说,想通过某种食物相关的 IgG水平升高来判断哪些食物过敏,是完全行不通的。
目前,除了利益相关从业者、机构和实验室会建议检测之外,在全球范围已经发表的文献中,没有任何权威机构推荐这项检测,更没有权威机构认可这项检测的价值。
这些发表过反对声明的机构包括:
中华医学会;
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
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加拿大过敏和临床免疫学协会 CSACI;
澳大利亚免疫和过敏学会ASCIA;
英国过敏基金会;
南非过敏学会;
新加坡国大医院儿科;
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
……
在今年 4月份刚发表的《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中,也专门提到:目前的证据不支持食物特异性 IgG检测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
而很多「食物特异性 IgG检测」都把阳性结果分成 6级,进一步解读成成轻度、中度和重度,并建议家长重度的别吃,中度的间断吃,轻度的少吃,更是胡说八道,误导家长。
不能用于诊断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经常跟「食物过敏」混淆,这也是导致很多人以为「食物特异性 IgG检测」能诊断食物不耐受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食物不耐受」跟「食物过敏」完全不是一回事。
用检测原理是免疫机制的「食物特异性 IgG检测」,去诊断与免疫机制无关的「食物不耐受」,也是完全说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