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拉的论文写作
我在前段时间有了一个想法:我们的一切行为,有意或无意,应该都有论文支撑。自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第一部科研杂志的第一页开始,几十上百年的积累,上至里程碑式的,下至混毕业证式的,多种多样,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于是就有了这篇专栏。
我并不是专业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不擅长论文写作,更多是随想体要素,所以在科学性上会不尽人意,见谅。
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恳请指出。
并没有对现实的映射,再问紫砂。
排序不分先后,持续更新。

在统计学的层面,笔者做过种族情况的研究。可以说,黎博利同其他种族比较,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都排在了末位,相对的,有极高的渗透力。远如骏鹰,近如高卢,子民四散,最终都悄无声息地撕开了异国他邦的血肉,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的生活。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萨卡兹,诸位有目共睹,不作多余论述……
黎博利对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渗透也有显著表现,但使自身成为该国主体民族的案例,没有。即便可能,在发生之前或就现在而言,黎博利会不自觉地忽视自身同该国主体民族生理学的差异,由此基础导致的某社会领域的劣势,黎博利没有发挥反馈的能动性,而主体民族也不会因此修改适应自身的社会规则,从而形成一种微妙的不对等的平衡……
——选辑自《数字化》半月刊/1084年5月16日/总第356号
仅仅两年时间,“城市”的概念就易位到移动城市上。而大部分辞书编纂者却没能意识到这点,仍理所当然地使用“农村”与之相对,即便是认识到——笔者对某部维多利亚辞典出现了“非城市的;未城市化”的说法略表欣喜——也只是简单地添加否定式的词缀。那些未或不愿搭载引擎的“古典城市”,已经因此模糊了归属的界限……
主流观点认为,古典城市有其不动的不动优势,在生产活动反馈机制中仍将占据上游,理由如“抗灾减灾理论及技术日趋成熟的今时,易地搬迁作为一种古老的决策,本质上是退步的”不胜枚举。那么,只要这个“主流”流行多一日,古典城市的界限就会不可逆地接近逆化道路多一步。笔者愿为辞书界贡献一份力:称之为“去城市的;去城市化”……
古典城市会在某天发现自身在进口方面不再占据优先地位,以此为标志,最终体现衰落的特征:大量失业、物价上涨、人口流失。这个过程会十分激烈,使所谓的积淀彻底消失,直到农作物住进了楼宇,季节回归指导生产的职能……
需要强调的是,去城市化的城市仍是城市——至少在行政区划上,至于居民的身份认同,是个可以另外探讨的课题……
——选辑自《拆迁!》月刊/1042年8月1日/总第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