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钟会的脸谱:大忠若奸?大奸若忠?

本期作者:纯熙 曲阿| 专栏编辑:小拓拓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小引
乱世之中,总有人要做奸臣,也总有人要做忠臣,也有的人,永远的迷失了方向。风月韶华,烟雨流年,勾勒出了乱世最凄美的画卷。
雏凤清于老凤声
我们先将目光放在中原的一座名城——颍川,城池虽小,但是城里却走出了荀彧,陈群等众多在后来闪耀天际的风云人物,这些人或辅佐英雄开创帝业,或助力君王恢弘四海,皆为一时之杰。

魏黄初六年,颍川郡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钟会,可以说,这个新生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因为他的父亲是当世名臣太傅钟繇。作为钟家的小少爷,他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使得他很小便博览群书,精通骑射,有敏惠夙成之美誉。此外,文武双全的他颇有魏文帝曹丕的风采。被家族寄予厚望的他,同样的也被时人所称赞,如四朝老臣的蒋济先后评价他‘‘观其眸子,足以知人。’’‘‘非常人也。’’

他长大以后博学而精练明理,攻学而不舍昼夜,这些行为为他赢得了很多的声誉。他凭借家族的势力与自身的奇才,二十余岁便做了尚书中书侍郎,在二十九岁的时候,便被赐爵关内侯。可能有人不理解其概念,那么我们就举例来说明一下,曹魏的开国名臣苏则,戎马一生,政绩卓越,治理地方井井有条,镇压麴演叛乱,才在年老时被赐爵关内侯。对比钟会,可想而知,钟会的才略与能力如何。钟会在二十五岁之前,并没有过多的接触权力中心,钟会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嘉平年间,作为司马师的心腹开始为其谋略天下。那么,为什么钟会的政治地位突然就大幅度上升了呢,这就要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相联系了。曹魏正始十年,辅政大臣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当时的掌权者曹爽一派,并且迅速接管了国家大权,成为了新一代的权臣。而钟会,在此政变之前,就与曹爽一派适当的保持了一定距离,[《三国志 魏书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正因如此,钟会就自然而然的就没有受到针对曹爽党羽的政治大清洗。根据《世说新语》所言,钟会得到赏识是因为虞松的关系。虞松因为一篇公文的缘故而愁眉不展,正在他无可奈何之时,钟会帮助他完美的解决了此事,因此钟会进入了司马师的视野,进而得到赏识。对于此说法,晋朝的裴松之提出了异议:钟会是名门望族出身,年少就已经有了声誉,那么,司马师怎么可能会不认识他呢?况且二人同朝为官,应该相互熟知才对。所以这种说法并不是太可信,那么我们做一些新的推测:钟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他的家族——颍川钟氏,其父钟繇更是帮助魏武帝曹操征讨天下,甚至亲自带兵去讨伐张鲁。钟繇为曹家推荐了许多的人才,这些人才大多后来都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因此,钟家在朝廷上的威望很高。更何况,钟会的哥哥钟毓与司马家族的关系也非同寻常。钟毓是钟繇的长子,虽然其出生年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他出生于钟繇的盛年时期。所以,与钟会不同,钟毓享受到了他父亲的人脉资源与政治资本,所以钟毓在朝廷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综上所述,钟会的崛起一方面是来自于他优越的才能,另外一方面,与他父亲的政治威望和他哥哥的政治地位都是离不开的。最终,在魏嘉平二年,司马师正式上台后,钟会也就接触到了权力中心。钟会在有了这样的表演舞台之后,如鱼得水般的施展才华,帮助司马师一步一步的蚕食曹家天下。


钟会的才能不仅仅是文书方面,更多的体现在了谋略策划方面,通过这种谋略天下的能力,钟会顺利的帮助了司马昭上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255年,忠于曹氏皇族的地方实力派毌丘俭与文钦联合东吴举义,意图铲除司马氏,恢复曹家的实权。因为这次举义规模很大,司马师不得不亲自出征。在这次出征中,钟会担任了司马师的机要秘书,典知密事,帮助司马师处理事务。在随后的一次战役中,司马师被文钦的儿子文鸯所吓杀。伴随着司马师的死,曹魏的中央大权出现了真空,司马家族随时有覆灭的可能。这时候,钟会提出了让司马昭抗旨返回洛阳的建议并且顺利得以实施,最后司马昭顺利掌权,成为新一代的权臣。因为司马昭的上台与钟会密不可分,所以钟会在司马昭执政的前九年里可谓是位极人臣。随后,钟会又帮助司马昭解决了257年的诸葛诞起义,得到了很高的赞赏,这使得钟会一时风光无限。司马昭亲切的称赞钟会为‘‘吾之子房’’,上次得到这个赞誉的是帮助曹操平定天下的荀彧,可见司马昭对钟会的喜爱与赞美。


即使当年身便死
但是随着钟会地位的不断上升,他性格上的缺陷不断的暴露了出来。钟会常常因为某些小事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与他同朝为官的傅兰石就曾经评价他欲望大于能力。由此可见钟会已经开始自我膨胀了。最让他臭名昭著的是他残害嵇康之事,嵇康本是当世隐士,不问世事,但是因为拒绝了钟会的拜谒,所以令其怀恨在心,最后嵇康被钟会诬陷而死。对于这件事,我认为钟会杀害嵇康的动机值得商榷。首先,嵇康是名士,钟会很清楚杀他会给自己的名声带来什么,但是他依旧这么做了,只能说明他也是迫不得已或者是有巨大的诱惑才去杀害嵇康的。先说第一种情况,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说法只能是说明钟会受了某人的命令,这样就把矛头对准了司马昭,因为只有司马昭才有权力命令钟会如此行事。那为什么司马昭要这么做呢,那就要与当时的具体情况所联系了。嵇康是忠于曹魏的名士,杀了他,就能使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威望与信心大大降低,从这一点看,司马昭确实有杀害嵇康的动机。但是从整体来看,要如何联系在一起呢 钟会拜谒嵇康遭到了冷嘲,被司马昭抓住了机会,趁机杀了嵇康让钟会替自己背负骂名。那这样的推论合理吗,我觉得不是太可能,因为司马昭虽说心狠手辣,但是他对待钟会确实不错,从对他的待遇就能看出来,那么他为什么要坑钟会呢,并且钟会也不是白痴,怎么可能为了成全他人的意愿而牺牲自己的名誉呢,所以迫不得已这一说法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么第二种情况,如果杀害嵇康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以至于可以丢弃名誉呢?也许钟会认为杀害嵇康可以大大消除反司马氏集团的力量从而从司马氏集团得到更丰厚的奖励,所以就利用了这次的事情杀害嵇康。个人认为,第二种可能更大,毕竟利益才是驱使人的最佳工具。


钟会人生中最辉煌的无疑是指挥大军与另外两路人马联合灭亡季汉了,这使得钟会的威望和实力达到人生最高峰。对于任用钟会,司马昭身边的亲信都提出了异议:邵悌,钟毓都曾明确的指出钟会的野心之大。但是司马昭仍然任用了钟会,这是为什么?司马昭曾经做出了分析:“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这应该就是司马昭放心任用钟会的原因吧,他已经确信钟会不能构成威胁。此外,关于执意任用钟会的决策,个人认为应该从政治上切入。此次伐蜀之役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①在军事方面,邓艾与许多军事经验丰富的将领都明确反对伐蜀【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邓艾与邓敦反对的理由都是从军事上考虑的,先不说他们的动机如何,单就合理性而言,他们的说法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但是司马昭却不认同他们的意见,甚至杀死了提出异议的邓敦,这就说明了司马昭的询问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行为,司马昭本意就是想讨伐蜀汉的。
②在政治方面则更为明显,高贵乡公之死对司马昭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司马昭屡次推迟九锡。这显然与司马昭那蓬勃的野心背道而驰,因此,司马昭决定转移矛盾,或者是为自己增加一些威望。于是司马昭开始了部署伐蜀的具体任务。所以,伐蜀是一个政治任务,而不是单纯的军事任务。既然明确了伐蜀是一场政治任务,那么司马昭执意任命钟会的决策就不难理解了。

果不其然,钟会在季汉政权灭亡后,与姜维一起在蜀地起兵自立,并且声称有太后诏书要讨伐司马昭,最后功亏一篑,与姜维一起死于乱军。历来人们对钟会的评价分歧大多来源于这件事,大致总结出四种说法,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钟会是曹家最后的忠臣,也是反对司马氏篡权的忠义之士
这种说法的证据来源大多来自于钟会在蜀地自立,依据太后诏书讨伐司马昭。如果持这种说法,自然而然的与他之前的拥立司马昭,协助击溃诸葛诞,杀害嵇康所自相矛盾。如果要强行解释,那就是钟会希望铲除其他的反对司马氏集团而获取司马氏的信任,等待时机而一举消灭司马氏。这种说法只能让人觉得钟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且是一个大预言家,能够确信司马氏一定会给他这个机会。所以说,这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二、钟会的反叛是为了活命
钟会曾经说过一句让人浮想联翩的话,那是一句夸赞姜维的话语;‘‘以伯约比中州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这句话应该分为两句话来解读,一是姜伯约有才能,甚至超过了中原名士,二是中原的诸葛诞,夏侯玄都是英雄人物。诸葛诞,夏侯玄是什么人?诸葛诞是征东大将军,司空,也是淮南三叛中的诸葛诞之乱的主要领导者。夏侯玄是谁?他是齐王朝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最后被司马师所害。这两个人都是司马家的劲敌,也是魏国的“罪臣”。钟会为什么把他们与姜维一起比作是名士呢?这样的心思很耐人寻味。也许钟会与司马家的关系本就是相互利用。为什么这么说?司马昭派钟会伐蜀的目的有没有可能也有让钟会远离政治中心的可能呢?还有一点,司马昭为什么要派一个监军卫瓘呢?卫瓘在之后的表现确实没有辜负司马昭的期望,在结合司马昭之前对钟会叛乱的假设,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司马昭不信任钟会的结论。那么钟会在灭蜀以后得反叛,可能就是为了自保,也就是所谓的鱼死网破。综上所述,这种结论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三、钟会是彻头彻尾的司马氏集团人物,只不过被野心所蒙蔽
这种说法看似是很合理的,因为他完美的解释了钟会之前的所作所为。钟会在司马昭时期的事迹基本都是有利于司马氏集团的,所以认定他是司马氏集团的人也不为过。至于钟会的起兵,可是被自己不断膨胀的野心所蒙蔽。这种说法基本上是站得住脚的,可信度最高。
四、钟会只是一个想自立的野心家,把司马氏集团当作是实现野心的工具
这种说法可信度不如第二种说法,因为野心是和实力挂钩的,钟会不可能一开始就想自立。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判断这种说法不成立。
结语
钟会,作为一个风云人物,已经带着他的自立之梦,飘散在历史长烟之中了。他是忠臣吗?还是奸臣吗?或者他只是一个野心家?也许他并没有恢复曹氏的雄心大志,也没有自立为王的幻想,也没有对司马氏最高的忠诚,但是他确实是那个时代,能够阻止司马氏最后的可能了。傅兰石对他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