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知识详解】9/10 CMOS图像传感器知识补充
本篇文章包括简要介绍摁下快门后CIS曝光的全过程、像素位移技术以及信噪比对画质的影响(即为什么“底大一级压死人”)

如未了解过前面的相关知识,建议先看一下之前的文章
传送门:
CV9177067 前言
CV9266076 基础篇(上)
CV9340341 基础篇(下)
CV9377605 手机中的算法
CV9518899 杂项
CV9529972 CIS的大致组成
CV9769773 CIS速度的影响因素与结构
CV9843413 快门的种类与优劣

一、按下快门后发生了什么?
首先,光线进入镜头内,通过光圈和打开的快门后照射在CIS上。而后,先被红外滤光片滤除波长长于红外的光,再被OCL汇聚,穿过CFA,光子在像素上的光电二极管上发生光电转换,产生的光电子进入势阱,势阱存储电子(电子的多少代表了这一像素对应位置对应颜色的光的强弱)。
曝光结束后,先经每个像素内的电荷电压放大器(CVC)放大,将势阱内的电子转换为电压信号,后由程控增益放大器(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PGA)对电压信号的强度进行增益到原生ISO的水平,再由ADC将这一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读出的信号经预处理后传输至ISP进行处理形成最终成片。

二、像素位移多重拍摄
俗称“像素摇摇乐”。严格的位移要求传感器配备IBIS。
在拍摄时,CIS每次移动半个像素(或1个像素),共计拍摄16张(或4张)图片,合成为一张色彩信息完整且分辨率为先前4倍(或单纯补全色彩信息)的图片。


拍摄过程中,相机必须十分稳定,且被摄主体必须严格不发生改变(不移动、亮度不变、颜色不变等等)。
当全画幅60mp的α7R4拍摄4张像素摇摇乐仅单纯补全色彩信息时,其画质已经高于100mp拜尔排列的中画幅GFX 100拍摄的单张照片,也可见颜色信息的缺失对画质的影响之大。(当然,GFX 100也可以摇摇乐)
在手机上,由于其使用者人群的特点,不可能将手机架在三脚架上,被摄主体也不可能不移动,因此可以通过算法实现“手持摇摇乐”,利用拍摄者手部的抖动来补全色彩信息。这种方式可以提升照片的分辨率,但效率和效果远不如上述相机的方式。Olympus的m43画幅相机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手持摇摇乐”。
三、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
拍摄图像时,噪点多的根本原因是进光量不足。
日常生活中拍摄时,产生噪点的噪声主要来源于CIS的读取噪声和环境中的散粒噪声。
读取噪声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介绍,它主要影响的是画面中受光量极少的部分的画质。
散粒噪声的数量与进光量相关,大约是进光量的平方根。即进光量越大,散粒噪声越大,但是噪声在其中的占比会减小。它主要影响了画面中受光量较少的部分的画质。
信号总量(即进光量)与噪声的比值称为信噪比。信噪比越高,图像的质量越好。
现在重新来看等效ISO这一概念。它的本质原因是不同大小的CIS在曝光量相同(即曝光三角的乘积相同)时,假设曝光时间、视场角、光圈相同,那么光圈的孔径不同。大尺寸CIS的光圈孔径更大,因此进光量更多,信号总量更大,信噪比更高,曝光时间不同时的进光量也同样如此。而等效ISO相同,就是在保证二者的进光量相同,因此信噪比相同,画质相同。
更深一步讲,这是等效光圈的效果。小底无法做到很大的光圈,所以进光量受限。
降低原生ISO在部分情况下可以变相提高进光量。也正是因此,Nikon的D850由于具有原生ISO64,而被成为“风光神机”。
所以,“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底大,所以进光量可以更大。

目录:

下一篇(补充2)讲解双原生ISO技术与双增益转换技术的区别
将于2.24发布
我不是专门学这个的,这些知识都是我在购买相机前,以及个人兴趣从网上的文章中学的,结合自己的理解写的这一系列的文章。或因为原文章本身有误,或因为我的记忆或理解出现差错,不能保证文章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如果文章中有错误,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或私信与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