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网络民族志——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如何理解
要说网络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就不得不先说民族志。
那么民族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理解为是通过某些比如问卷调查、参与观察、个别访谈这类形式来研究人类学的方法。(但现在研究领域越来越泛化,学科也呈现交叉态势,这也是这种研究方法拿出来介绍的原因)
在传统民族志的研究中有三个方面重要因素:一是田野调查,但田野调查不等同于民族志,可以理解为比较严肃的、严谨的田野调查才构成民族志,且传统的实地田野调查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一般没有经费很难实施下去;二是他者性,通俗理解来说,就是认真地观察被调查者们;三是文本,也就是目前的民族志的落地表现形式。
二、前世今生
传统的民族志早先用来研究人类学,由人类学家Malinowski首次提出。
但如今已经泛化,被很多领域使用来研究社会现象,比如语言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从现实转向网络空间,网络空间逐渐变成了一个重要时空后,Kozinets提出了网络民族志。网络民族志,又被叫做:虚拟民族志、赛博民族志、在线民族志、数字民族志等等,国内的网络民族志研究目前主要应用在亚文化、族群研究、流动人口、教育学、社会运动、性研究、传媒研究和虚拟现实等方面。
三、基本介绍
可以这么理解,网络民族志只不过是民族志在线上空间的一个应用方式,所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库兹奈特还做了一个网络民族志研究流程图:

那么,稍微说下网络民族志的特点,一是虚拟性,调研区域讲的都是虚拟社区;二是媒介,网络的田野调查必然需要借助各种媒介才能做到;三是文化,民族志不是做来好玩的,它一定有一个我们研究的目的,比如表面目的是研究社会现象,比如“多头婚姻”,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但本质上一定是研究它背后的文化属性或者保护某些文化属性的东西。
所以写作时候,研究目的一定需要拔高的。
简单理解民族志,其实就是一种研究方法,那么我们要提出网络民族志,主要从写作层面将运用的方法更新一下,毕竟只讲民族志有点太老套了。这个方法的运用领域可以非常广泛,任何涉及到文化的研究都可能涉及到,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其实也不是固定,很灵活,有很多方式,如果是实际地去调查研究,应该还比较有意思,比如他有主体民族志、影像民族志、关系民族志、自我民族志、实践民族志等。
学术论文写作时候,如果想用网络民族志,不外乎两个方向去思考:
一是网络民族志的应用方面,刚刚说了,凡是涉及到社会文化的、文化现象的研究都可以拿来应用。第四点会拿一些案例供大家借鉴。
二是对网络民族志与民族志之间的差异与关系再作一步探讨。这里就要说说Walstrom提出的“参与体验者”,而非“参与观察者”的观点,这一概念大约等同于杨国斌提出的“浸染”,意思就是说,你需要沉浸其中,才能最好地“感同身受”,要有“主体性”视角,你就得参与其中,把自己当作主体。
这种观点实际上和研究纪录片的“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直接电影”就代表拍摄者是“墙上的一只苍蝇”,仅仅观察,把对拍摄对象的影响降到最低;而“真理电影”则强调需要参与与激发。
除此以外,还需要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格尔茨所说的“深描”效应,深描是相对于浅描来说的,同样,在纪录片分析领域,也有一个词叫“沉浸”才能获取最佳体验。写到这里,或许你可以跳出民族志本身来看,实际上,民族志研究与纪录片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是文本形式一个是视频形式。
那么,我们网络民族志需要深描,但这里却遇到来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民族志研究者可以长期处在研究对象的环境里,长期地进行研究;网络社区却不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全依靠学者的个人道德和自觉了,毕竟,你说你一天5个小时泡在调研社区还是一天5分钟,这个真不好说。也就是说,谁也不知道你是“深描”还是“浅描”。
又由于网络民族志的特点(在线、文字形式、距离感等),很多时候,它难以现实调研和采访,所以它更需要“深描”,更需要“浸染”与以期更好了解对象,但由于网络特点,又难以达成这一目标。(这里仅仅是个例子,可探讨的点也可以很多,所以这是一个写作思路:探讨困境、与传统民族志的异同等)
最后说下写作时需要加以考虑的:
多维看待问题十分重要,比如都说要主体视角,实际未必如此,可以主体与客体角度共同描摹,那么这个研究对象就可以更立体;可以科学方法与人文研究相结合,这也是方法论层面的,能使文章更立体,仅作参考。此外,海外民族志也是一个蛮受欢迎的东西,编辑有可能比较欢迎,如果有经常接触海外华侨群体的可以试一下。
四、学术思路借鉴
“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
明星代言的价值共创新机制——基于多个粉丝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身体的在场:网络民族志的性别反身性
网络民族志的研究——以山东乡村的基督教传播实践为例
网络消费社会中的共同体想象与重构——以“羊毛党”网络民族志考察为例
关系的隐喻与延伸——一个微商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网络民族志:“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