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昔龄|神经酸之神奇的蒜头果,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保护植物!

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 Chun & S. K. Lee)是铁青树科蒜头果属常绿乔木。裸芽被灰棕色绒毛;叶、树皮和果皮揉烂均有杏仁气味;单叶互生,薄革质或厚纸质,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蒜头果的花期为4-9月,果期为5-10月。 因其核果,蒜头状,故名蒜头果。 蒜头果分布于中国广西西部、云南东部等地。 蒜头果幼树喜阴湿环境,随着树龄增大渐趋喜光,耐干旱瘠薄土。 蒜头果以播种的方式繁殖。 蒜头果种子含油脂,成分为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为良好的木本油料植物,可作润滑油和制皂的原料,可食用;木材纹理直,不翘裂、易加工,供作家具、船舶、雕刻及建筑用材。生长迅速,可作石山地区绿化树种。蒜头果现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蒜头果被收录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被列为易危(VU)等级。

蒜头果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长期从事蒜头果科研研究,他用“三个极其”来介绍:“蒜头果属铁青树科,是蒜头果属唯一的我国特有孑遗植物,因此蒜头果在地球生命系统进化过程中的地位极其显著、极其重要,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极其高,甚至是不可估量的。”在云南,蒜头果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640米的地区,属于微酸至中性树种,幼苗幼树期喜阴湿环境,随着树龄增大而逐渐喜光,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珍稀树种。
除了科研价值,蒜头果极高的经济价值逐步被世人所发现。“外来客商对蒜头果的收购价格一直在涨,2007年2元至4元一公斤种子,现在单卖一公斤鲜果就32元。”王举高和村民心里明白,“蒜头果里一定有好东西!”

这个“好东西”,被科学家称之为神经酸。1997年,浙江大学著名神经学专家侯镜德从文山的蒜头果油中发现了对人脑神经系统具有极高特殊保健功效的“顺15—二十四碳单烯酸”,又称神经酸。该物质最早是从鲨鱼脑中分离出来,又名鲨鱼酸。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神经酸,只能从体外摄取,其主要来源是脊椎动物的脑组织,其中鲨鱼等深海鱼含量较高。
神经酸能够有效防止记忆力衰退、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等老年性脑功能障碍。因其特殊的功能性和提取来源受限,神经酸在国际市场一直看涨,纯度在95%的神经酸其价格每公斤甚至达10万美元以上。如今,以植物源神经酸替代海洋动物来源的神经酸已成必然趋势。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蒜头果种仁油中含有47%以上的神经酸。此外,蒜头果里还有麝香酮、展果仁蛋白抗癌活性物质等多种特殊功能物质成分。
科研发现让蒜头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追捧。
一言不合“挥刀自宫”
我们为什么不大量人工繁育蒜头果呢? 已经在大量人工繁育了,但是在人工繁育蒜头果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是,蒜头果需要的生长环境太特殊了,它主要生长在石漠化地区,且仅仅适应广西西部和云南东南部的气候,离开这2个环境要素,蒜头果就非常不容易成活,能适应蒜头果的生长发育的范围非常小。 从这点上来看,蒜头果只能当成广西和云南的特产树种种植了,想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太难了。

二是,蒜头果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它存在“自毒现象”。当蒜头果发现它周围都是蒜头果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种群密度有点高,就大量分泌出抑制种子生长发育的毒素。这种毒素一般存在果皮中,当在太阳下暴晒后,很容易流出,从而抑制蒜头果的种子的发育。 种子被破坏了,也就没有了生育繁殖的能力。 这种一言不合就“挥刀自宫”的特性让蒜头果的人工造林之路遇到了很大的坎坷。云南、广西不少之前种植的蒜头果人工林,蒜头果的成活率和结种率都非常低。 本来就已经是濒危植物了,蒜头果还是这么刁蛮任性,不但不好好地繁育扩大种群,反而经常“自我绝育”,也是人间罕见的“奇葩果树”。

如果不是我国重点对蒜头果进行保护,可能仅有的蒜头果也会被自己给彻底“灭绝”了。 蒜头果的经济价值潜力非常大,在当地也逐渐成为“摇钱树”。不过,它的这个脾气,我们还得好好地研究透,不然人工种植起来,死亡率过高,那肯定会影响种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