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盛元老师《唐诗导读》感悟 第一讲:当时与此刻

2022-09-22 23:16 作者:啊全阿全啊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开个新的专栏写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年高盛元老师在B站上传了自己在深中教授的选修课《唐诗导读》,我看过之后感触颇深,常常在老师选的诗歌里或是老师对诗的解读中找到自己过往生活的影子。恰好B站有一个叫笔记的功能,我稍嫌其功能不够,如果只是对重点进行摘抄的话,对语文课来说可能没有很好的一个效果,所以我会更想写一篇课堂感悟。

       这篇专栏的内容大概包括高老师课堂选取的诗歌,以及他的讲解(这部分我用语音转文字记录了下来并基本按照其本意进行了一点点删改,当然一些开玩笑的话或者拿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这样的话我就基本都删掉了,基本只保留了对诗歌的解读),标红的句子是我觉得高老师的金句,真的适合摘抄到本子上的那种,然后打了【】的灰色文本是我自己的一个感悟和理解。

       非常推荐大家,包括大学生和工作了的朋友,去看高老师的课,真的讲得非常精彩。虽然是高中的选修课,但是深圳中学名声显赫,课堂质量还是非常地高,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高老师今年夏天离职了,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之前上课的一个录像。

       课程一共十五讲,每一讲是唐诗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链接在这:

第一首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文人孟棨qǐ的《本事诗》(孟棨所作的一本诗论,记录了许多唐朝诗人的逸事,并收录了相关的一些诗歌)的“情感题”中记录了这首诗的一个轶事,原文如下:“博陵崔護,姿質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逕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此日與之出[ 「比」,津逮本作「此」。],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託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但是这个故事不可信,一是太过传奇性,二是太过圆满,诗歌也一般不是呈现圆满的。然而这首诗其实描写了人生的一个断面,一种非常偶然性的状态:见到你,错过你,再也见不到你。

       另外,桃花这个意象也有其独特的文学含义,即对美好的婚姻期待。例如《桃夭》①里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作者借用桃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期待的落空,同时用一个故地重游的故事和物是人非的模式来表达了人生一种最深刻的无奈和悲哀就是对无常的感慨。人存在世上的一个根本的特质就是一种不确定性,我们对很多的事情是没有办法把握和确定的。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不变是变化,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常态是无常,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已知是未知。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会在某个地方偶然地碰到一个人,然后就偶然地错过了。而后当我们再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慨,开始不自觉地回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这种感慨和回忆就是产生诗意的时刻,也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动力。

对于这个我也感受颇深,我任职第一家公司在我住的地方到体育馆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每当我要去体育馆的时候,我都会路过前公司,甚至会路过曾经经常和同事中午一起吃快餐的小店,每每这个时候脑子里总会涌起一些回忆,想起以前的同事,以前的加班等等,因为是第一家任职的公司,很多记忆都仍然很鲜明。特别是想到一些细节的时候,总是自觉地加快脚步,因为害怕自己回忆过深而耽误了眼前的事。

       张爱玲有一篇散文《爱》(收录于《流言》),篇幅很小,里面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村子里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出门乘凉,倚在门边上,手扶着桃树。正好这时对门的一个小伙子走了过来,在月光底下,那个小伙子说:“哦,你也在这里吗?”,女孩没有说什么,小伙子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然后这个这个场景就结束了,后来这个女孩被别人拐卖,辗转了很多的地方,然后到了老年的时候,她也还记之前的这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原文里最后写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我们会发现人生常常是充满着遗憾和懊悔的,爱在很多的时刻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可是这种“未完成”,这种遗憾和缺失,可能恰恰是人生本身。像孟棨的《本事诗》当中记载的那种圆满的状态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人生,人生其实是充满着遗憾和懊悔的。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很好的台词,宫二对叶问说:“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可正是因为这种懊悔,正是因为这种遗憾,正是因为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催生了很的诗歌。

       在中国传统文学创作里,其实有很多种motivation去推动着作者去写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对不朽的期待。因为我们知道人是会死的,死亡是所有人的终点,所以很多人就试图寻找一种方式可以不朽。曹丕在《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大意是说,人的年龄寿命是有期限的,荣华享乐等物质的东西有一天会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停止。而文章这个东西是无穷的。文字是可以打败时间的,流传给子孙后世的。这也是一种创作的动力,人们希望自己不朽,希望自己能够克服时间,由于肉体层面上不能实现,便把这种希望寄托到文字、精神上。

       还有另外的一种创作的源动力,就是人有时候有一种不得不的状态。就像《诗大序》②里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情感于心中被触动,然后就会转化成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的时候,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的时候,就会歌咏,歌咏不足以表达的时候,就会手舞足蹈。文学有时就是这样一种不得不的状态。我心里面有话要讲出来,就是这种不得不的状态。

另外《诗大序》中还有一段也很重要,我们上学的时候语文课都学过赋比兴,风雅颂,而《诗大序》中其实对风雅颂做了详细的解释,部分原文如下: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其大意为:上层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层的百姓,下层的百姓用“风”来讽喻上层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被)得罪,听话的人能够警戒,这就叫“风”。因此,如果诗写的是一个国家的事,表现的是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写的是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各地的风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室朝政所以兴盛衰退的原因。政事有大小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

       这种由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方式是追忆,用追忆的方式去写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很重要的一种创作方式。在追忆的过程当中,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尝试用文字来获得一种确定性的东西。“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即是从回忆的角度去写,尝试去把握住那个温暖的回忆。可能我们人生只有一次,但是通过文字,我们又把曾经的路又走了一遍。这种方式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好像还有一点确定性的、能把握的东西。

第二首

《和赠远》 独孤及

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

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

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

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

       这首诗和上一首其实是写的同样的东西,当描写同一个东西的时候,情感不变,而字数越少说明情感浓度越高。所以在唐诗里,最适合表达情感或者情感浓度最高的一类诗体是绝句。绝句通常在第三句发生转折,更好的绝句则会在第四句转折,例如李白写的一些绝句③。崔沪写的《题都城南庄》转折即发生在第三句,前两句先把情绪延展到回忆里,然后突然第三句就指出了那个美人已不在,制造出了一种美好落空的落差感。最适合制造情感落差的也就是绝句,因为绝句短小,通过前两到三句把情绪推向一极,然后突然掉向另一极。

第三首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光如水水如天”,月光像水一样皎净,这个水又像天空一样清澈,月光水天,你分不清彼此,但是你感受到是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它或许并不是一个实景。更像是给你营造了一个回忆的景象,就是你整个的回忆被拉扯到了一个非常干净,非常澄清的空间里面。就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就是当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回忆一些美好的时候,我们会像添加一层滤镜一样,把周围的环境都美化,我记得我有次在国外乘船,萤火虫的在船边飞舞,它们自身发出的光和月光交相辉映,非常漂亮。但我每次回忆这来,我总是不记得当时其实有很多游客也在船上,还有很多小孩在不停地追捕萤火虫,我总会想象出一个画面,我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月亮和空中的萤火虫,如同处在满船清梦压星河的仙境。“同来望月人何处”,去年和我一起来看月亮的那个人到哪里去了呢?风景依稀似去年。人不见了,但是风景还是那样。和《题都城南庄》一样,诗中表达了一种遗憾,就是这个风景都是一样的,月光如水水如天/人面桃花相映红,可是缺了望月人,缺了美人,所以说风景好像又不一样,差别就在这里。诗里制造失意都是通过一个人的缺席来制造的这个失意,通过人的缺席来创造的这个事。

第四首

《杨柳之词》 刘禹锡

青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个感觉有时候就是这样,人生是有很多偶然性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确定的东西,很多时候你一转身,两个人可能就是一辈子了。这种唐诗的这种模式,这物是人非的模式,它其实会影响到后代的诗人和诗,辛弃疾说:“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④,我回想起我们曾经一起拉过手的地方,如今已经隔了千山万水,再也回不去了。

第五首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同前面类似,也是一个回环往复、物事人非的结构。但是这首词更好的地方在于,他用了很多相同的词语——月、灯、人;它造成了一种回环的一个效果,类似于营造了一个时间的迷宫的这种效果。可是同样的一些东西,产生了一些差别。而在这个时间的迷宫里,两个人走着走着,可能就把另外一个人丢掉了。

还有一首晏殊的《清平乐》⑤,里面最后两句是“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也表达了同样的物是人非的感叹

第六首

《别丢掉》(节选) 林徽因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同样的表达在现代诗里也是存在的,就像林徽因的这首《别丢掉》,明月和灯火,以及满天的星,都是曾经“我们”共同的回忆,而如今,这种东西都还在,”你“却只出现在我的梦乡里。

第七首&第八首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桃花》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两首诗有独特的创作背景,刘禹锡参加皇帝的政治改革,结果失败了,然后就被贬到朗州去。在朗州待了十年,后回到京城。在一个道观里游玩,写了这样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就是在长满了花草的那个大路上,车马扬起尘土;无人不道看花回,络绎不绝的去看花的人都纷纷回来了。他没有写这个花怎么漂亮,但是可以让人感觉到这个花很漂亮,因为大家都在谈论这个花。这是巧妙地运用了人的一种惯性,人常常喜欢看到大家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另外的人看到这些人去了然后也跟着去,所以就是说不要盲目从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道观里有这么多的桃树,可是这些树都是“我”离开之后才有的。他其实在表达一种感慨,我在这里的时候没有这么多花,我走了之后开了这么多的花。他其实只是在写花,但是当权派觉得他在讽刺,认为桃千树暗指当权派,无人不道看花回就是来攀附他们的一些小人,于是刘禹锡刚写完这首诗没有多久就把他又贬走了。上次回来已经隔了十年,而这次被贬后,再次回来已经是十四年后的事情了,前后一共二十四年。而《再游玄都观》里的玄都观已经荒凉破败,种桃的道士都不知道去哪了,而“我”刘郎今天又来了。看起来写的是花的有无,其实也暗指了人生的花开花落,在花开花落的背后,是作者个人的浮沉,在作者个人浮沉的背后是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这段故事我们可能很多人会比较熟悉,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学过刘禹锡的另外一首《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⑥,其中有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首诗写于826年,诗人返回东都洛阳,从帮助唐顺宗进行政治改革而失败被贬到回到洛阳,前后接近23年;而《再游玄都观》写于828年,此时刘禹锡回到长安任职

第九首

《与歌者何戡》 刘禹锡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温天乐不胜情。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天乐”指宫廷的音乐,“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这个和前面几首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回忆的触发点不是由于缺席的遗憾而引发的。但其实也是,只是它是一种更巧妙的写法,只剩一个人在,那其实意味着更多人的缺席——而其他的朋友都已经离世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⑦里说:“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去拜访老朋友,却发现他们大半已经是孤魂野鬼了。而最后一句感慨至深,《渭城》⑧是经典的送别曲,也叫《阳关三叠》,即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与殷勤唱渭城”一下子把场景拉回到了当年送别的时候,通过现在“旧人唯有何戡在”和曾经那个送别的场景对比,这种情绪落差感一下就被激发了,一下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了,就有很多感慨要抒发了。

【贴个《阳关三叠》的视频给大家】

第十首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其实不需要把这个东西(诗中的意象)具体做实,读李商隐的诗尤其如此,他只是给你一种感觉。李商隐还写过一首悼亡诗《房中曲》⑨,里面有一句“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他回来后妻子已经不在了,只留下那把锦瑟。而锦瑟无端五十弦,这个无端问题的无端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本质,因为很多事情是没有理由的。你在黄昏的时候,你可能就突然爱上了(某个人),你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可能就突然想起了某一个人,这些事情都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外界的事物对人内心的触发其实是没法把握的;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弦一柱都激起了作者的回忆,就开始回忆过去自己的这几十年人生。后面四句是四个典故,庄周梦蝶这个大家应该都听过就不多说了;望帝啼鹃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春天的时候就发出痛苦的啼叫,叫声非常凄惨,一直啼叫到口吐鲜血,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也有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传说中东海的鲛人,在月满的时候,流下的眼泪会变成晶莹剔透的珍珠,月亮,珍珠,眼泪这三个东西交织在一起,美好中似乎又藏着那么一点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则大概说的是,蓝田玉远看会生起一缕缕的轻烟,而走近却发现没有了。唐朝的戴叔伦曾说:“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四个典故并到一起,讲的也许就是诗人的前半生,你说他具体经历了什么,每个典故各代表了他什么想法,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就是这样,回忆的时候总感觉过去人生如梦,如梦如幻中却又痛的那么真实,美梦中带着苦难,梦境中夹杂着现实。这场梦,你离它远的时候,它还在那里,你尝试去靠近它,他可能就消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怎么如何需要待到现在来追忆而感到惘然,我在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了。“只是“通常在唐诗意为”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亦如此,我在这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当中我就已经困惑了,我在梦里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察到它可能是一个梦。或许通过宋人吕本中的《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锦瑟》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

第十一首

《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吕本中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

此夜江边,月暗长堤柳暗船。

故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

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尤其是最后一句,来岁花前,明年站在这些鲜花面前,说明是已经开始在设想明年,又是今年忆去年,通过人生经验的累积,已经很多次发生这样的情况了,那明年大抵也是如此吧。李商隐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很像,《红楼梦》里第四十回刘姥姥第二次来大观园玩,一行人划船时,贾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却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李和林)在繁华当中,却已经感受到了将来某一天的散落。对于林黛玉来说,在鲜花簇锦,烈火烹油的时刻,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将来会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灯将尽;对于李商隐来说,他也不需要等到说所有美好的关系都已经结束后我再来追忆,才觉得曾经那段关系那么美好。这种预知绝望的模式,这种心态,这种性格特质的形成,它是由于经验的累积,而这种经验大多数时候是伤痛的。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失望的多了,可能就不再会有什么期待。正如白居易写过的一句诗: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⑩

上面提到的这个“预知绝望”其实怎么来描述最准确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是你尚在两个人关系最亲密的时候突然明白分手已经不可避免了,从明白的那一刻起,你就意识到你要承担这个关系变淡,然后吵架,提出分手,然后拉拉扯扯,分手,痛苦,思念,沉沦,最后慢慢抹平伤疤的整个过程。你甚至没办法直接从分手开始,你必须要亲眼看着你们之间的关系一点点冰冷,联系一点点断开,爱一点点散落,这个过程何其痛苦!

也正如骆玉明老师说的,中国诗歌的成熟标志就是诗人自身的表达在诗歌中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小,留给读者的空间越来越大。李商隐的诗便是如此,每首诗都像一个谜题,但谜底已经永远不会揭晓了,我们只需要享受这个猜谜的过程。而且读李商隐的诗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就是不是我读懂了多少李商隐的诗我有多牛逼,而是当我的人生经验、情感经历越丰富,我发现我越能读懂李商隐的诗。读诗不是考试,读李商隐的诗更是和自己,尤其是过去的自己一个对话的过程,我原本想不起的一些藏在记忆的角落里的一些细节,每次读到李商隐的诗,总是一点一点地被唤醒。这种感受是无法分享的,甚至没法言说的,你甚至记不起这样的感受是否真实,只是仿佛,在某个瞬间,我也曾朦朦胧胧地体会过一千多年前李义山写下的那般感受。

写在后面:

       人心里所想的,只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已经降格了,所以大家如果有时间,就去看看高老师的课就好了。而且如我上面说的,其实读诗的过程也是在和自己对话,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很能聊的人,就要好好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高老师在后面的课也会讲到,诗歌其实不是人生的大部分,所以啊,大家平时都要认认真真地生活,偶尔读读诗,或许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①《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②《诗大序》

       也称《毛诗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汉代传授《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赵人毛苌传诗,称为《毛诗》。《毛诗》三百零五篇均有小序,其中第一篇《周南·关雎》的小序之后有一段较长的文字,后人称为《毛诗序》或《诗大序》。一般认为,《毛诗序》的撰写从先秦延续至两汉,非成于一人一时。《毛诗序》综论《诗经》的理论问题,涉及诗歌的性质、内容、体裁分类、艺术表现手法、社会作用等。其诗学观点主要有:一、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诗歌既缘情又言志,二者是统一的;二、强调诗歌“美刺”“讽谏”的社会功能,进而提出诗歌的个性和社会性问题;三、强调诗歌与政治、时代的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揭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的原理;四、就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提出了“六义”说,其中风、雅、颂是三种诗体,赋、比、兴是三种手法。

③《横江词·其二》 李白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④《临江仙·手撚nán黄花无意绪》 辛弃疾

手撚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馀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添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⑤《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⑥《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⑦《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⑧《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⑨《房中曲》 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简简吟》 白居易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高盛元老师《唐诗导读》感悟 第一讲:当时与此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