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复11
在自己遇到这种头骨前所未有的迷惘,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去解决,每天除了做试卷外,就是看看贴在窗户玻璃上的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发现期末又快到了。自己一想到头骨的事就开始晕晕的,经过这么长时间变得如此束手无策还是第一次。
快要05年了,外面已经进入寒冬,东阳天气开始变冷。圣诞节的前夕下了第一场大雪,东阳本地的同学都说这么大并且在地上还有如此厚积雪,他们在东阳也不常见。
我也是第一此看到这么厚的积雪,因为圣诞节那天正好是大礼拜的星期六。我们醒来的时候,外面就已经是银装素裹。窗外空调上面的积雪已很厚,外面已经有人在那里喊叫,打雪仗。
我们寝室几个台州、温州来的看到这么厚的积雪也很兴奋,早餐都没吃,一起去楼顶用那些还没来得及被人糟踏的白雪,堆起一个很大的雪人。
这冬天也怪,进05年后来又下了几场雪。我们就没有开始当初看到白雪的那种兴奋了,开始讨厌这种雪半融化而湿湿的路面。我们的期末也开始了,为了减少我们作弊分批考,两批学生组织起来分开不能接触。
考完放假回家过年。我从老顾那里拿回《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回家,又是老本行看电视。这次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了中央张泉灵主持的《东方时空》,是春节包机与台湾双向对飞的内容。从节目上我看到她分着还是“左四六”,后面的头发后翘蓬得厉害,从前面看前面的头路还是左四六,后面的头路就开始偏向中分,头路已经开始偏向近中分。电视的镜头都是给正面很难看到后面,不过以我的认识程度从正面的镜头来看后面的头骨已经是开始向右移了。
在看中央台的时候,发现B的头骨移动情况开始变明显。以前都没太注意电视人的头骨移动情况,以前看他主持《梦想剧场》的时候,他还是能很好的中分,后来主持《××七天乐》发型就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这时,我看到他后脑勺顶部的头骨开始整体前倾,后面的骨被挤向前面,前额也开始前凸,鼻根处有内凹,和我在同学间看到的头骨移动方式一模一样。看来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在头骨移动方面是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放假期间在街上碰到屈L、杨S等同学,后来又有其他同学来,大家一起去高中学校玩。发现屈L的头发改变了很多,头发没有分但是变亮了,以前看到后脑勺顶部的前倾现象不明显,原来是后脑勺顶部整体前倾造成后脑勺中部突起的部位也前移去了,所以整体看上去就有不前倾了。头顶出现一个向下的斜坡,后脑勺顶部高于前额处,头发不会再蓬松,是亮亮地向下长着。
发现能发生特定整体前倾的人就是好,不仅会有斗眉。就是发生整体前倾,也可能会在后脑勺中下部也前移后使得整体又能看不大出来。年轻就是好,头骨容易发生变软移动,头骨朝什么方向移动都有,并且自己会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去。
正月初一,一个人还是没事做就又打开电视看,看着看着就越发感到无聊,到张Y家里玩,他无聊也在看电视。不停按着遥控器跳台看,看到临海台正好在放《天下无贼》。张Y说自己在学校里已经看过了,挺好看的。我在读高复看电视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没有换台停下来看,让他也再重温一遍。看到正在“打劫”的时候,他姐姐进来看到我们在看《天下无贼》说:“都已经看过了,换台看别的吧。”到后来再看临海台的时候,已经结束了。
春节放假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发现整个04年自己身边竟然发生了很多事情。重新回到学校。我们开始上课,又要准备高考了。
因为放假刚来学校,就马上进入学习状态也不太可能,我们班级的管理又是特别严,还得老老实实呆在座位上等下课等放学。
来学校几天后的一次夜自修,作业不想做,也不想看书,实在烦,就拿起放在桌上的《现代汉语词典》翻,找成语看看。后来成语看腻了就开始乱翻,突然乱翻到了词典中有一幅人体骨骼的插图。看到人体骨骼插图后,发现自己好像都没去查过头骨,到底词典上是怎么描述头骨。按拼音很快就在1270页(《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找到下面的描述:
头骨:构成头颅的骨头,包括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蝶骨等。
原来头骨不仅是分成一块一块,而且都已经取好了名字,所以我就按上面的名字一个一个的查找:
P328额:人的眉毛以上头发以下是部分,也指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通称额头。
P294顶骨:头骨之一,略成扁方形,在头的顶部,左右各一块。
P931颞骨:颞颥部的骨头,位于顶骨的下方,形状扁平。
P931颞颥(nie ru):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P1600枕骨:构成颅腔底部与后部的骨头,在头部后面正下方,底部有一孔,是脑与脊髓连接的地方,孔外有两块卵圆形突起,与第一颈椎构成关节,使头部可以仰俯活动。
P292蝶骨:头骨之一,形状像蝴蝶,在脑颅的底部,枕骨之前。
(看了这些简单的描述后,开始结合自己摸索得到的指感和具体移动实践来对照想象,没有实图和实物可参考有些名称张冠李戴,造成这时对头骨的有些认识是错误。夹杂着一些错误认识的经历就是完全经历的部分,开始用左右对称的角度去对待头骨,大方向的认识已经无误,并且在这种带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头骨移动也开始显现实践作用,所以建立在左右对称基础上的一些推论是能被证实。下面就是夹杂着错误认识时期的头骨认识:)
我对着词典上的描述,自己开始给原先不知道名字但通过平时移动的过程得知它怎么移动的头骨,对应上相应的名字。
顶骨在头的顶部,左右各一块。平时头顶的骨在中间就有一条很硬的骨条,起于头顶的中部,末于后脑勺的顶部,高一的暑假补课时就是把这一条硬骨靠在窗户的向里突出来的床沿上,那时是能感到这条突起来的硬骨条,会被压来压去又不会痛挺好玩的,那时的好玩好玩后来就慢慢痛苦起来。
把头骨弄乱自己慢慢去拨乱反正时,发现这条硬骨的两外边的骨是可以独立移动,同时两边骨的相连性很大,一边移动会牵拉到另一侧的骨,两边一起移动。
按词典上字面的理解,首先是在顶部这个没什么问题。左右对称,一直来在头顶中间碰到的那条硬骨条,就应该是两块顶骨的交接处。以前认为这条硬骨是一独立的骨条,现在看来它不再是一条了,而有点像是两条合在一起。
既然是左右两边顶骨的交接处,那在中间处肯定有条接缝,能分开两边的顶骨,使之发生独立移动。这就能说明自己以前在弄这里的头骨的时,在这硬骨条的一边压动能带动另一整大边的头骨,是会使头骨偏移却不会发生整体匀称后移,而从硬骨条的中部下压时,能使头骨整体后移,是不会发生偏移。
那以后就该改变这种认识,在这条硬骨的中间是有条缝,并且要以这条缝为界线,两边独立移动,免得又发生偏移,让自己感到难受。以这个中间有条缝的认识为指导,不仅在后来的实践中能清晰体会到,也使得发生左右偏移带来的难受大大减少,平时很少会有像高中时那种难受,开始发现自己渐渐已经能脱离头骨左右挤压带来的痛苦。
中间那条骨既然是两边顶骨的接缝,那就难怪有时会高起来,有时又能把它给压平下去。是顶骨的边缘交接骨,所以当两外边有向中间力,像睡觉时头侧摆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就能把此处的头骨给挤拱上来,反过来在中间给一个向下的力,就又能让拱上来的骨重新压下去,自己以前做过的就是这种事。开始我也是觉得好玩才去这样做,一般的人肯定不会像我这么无聊,那么在人群中头骨一旦发生变软移动时,这里的头骨会变拱的人肯定会大大多于变平的人。
再说硬骨本身就不是很硬很硬到一点都不能变动的地步,就是硬骨在一定条件下也是能变软,像自己用箱面压右边的顶隆凸和后来在寝室里把右边顶隆凸周围部位靠在墙壁上的时候,硬骨就发生了变软、变形、移动,而可恶的是被压变形头骨也是一点都不会感到痛,难怪自己当时会那么大胆。
在头顶部位置就应该是顶骨了,而平时在移动的过程中,后脑勺左右两边一直延伸到耳朵前面的硬骨是会一起连动的,这一整块应该就是词典上描述的颞骨了,左右对称并且正好就是在顶骨的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