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时期蜀汉托孤大臣诸葛亮与李严为何不和?(下)

2020-09-05 19:29 作者:TzuMoSa  | 我要投稿

二、李严的兴衰和被废黜的原因

李严虽然是尚书令,同时也是东州派首脑人物,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他被刘备安排在永安,根本无法进入政治中枢当中。大约在蜀汉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李严尚书令的官职也被剥夺,被荆州派系出身的陈震所替代。在建兴四年(即公元226年)诸葛亮对李严也进行了一些补偿,迁李严为前将军。不过在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名衔提高而已。


在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对曹魏的北伐。为了保证诸葛亮北伐时蜀汉的安稳,李严从永安这个对东吴的防线退回到江州这个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枢纽,令陈到作为永安都督代替李严的位置。这个时候李严虽然在政治上还是没有影响力,但同时控制江州、永安两大镇戍,在朝外军事上的权重还算比较大。


在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在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曹魏大司马曹真主动对蜀汉进攻,规模非常大。曹魏的这次军事行动对蜀汉的威胁很大(结果被一场大雨浇灭,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也对汉中进行了周密的防御。为了保护汉中的周全,诸葛亮又命令李严率领二万人进入汉中,出于补偿的心态,诸葛亮以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接替李严的位置。后来诸葛亮又让李严以中都护身份署丞相府事,在诸葛亮北伐时安排各项事宜,真正进入到蜀汉的政治中枢。


结果在建安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由于"秋夏之际,值天霖雨",军粮运输变得非常困难。李严先是派人通知诸葛亮运粮上的困难,让诸葛亮撤军;然后又假装不知道这件事,打算将撤军的问题推到诸葛亮的头上;接下来又说撤军是诱敌深入的计策。前后驴唇不对马嘴。诸葛亮将李严前后的书信给刘禅,联合刘琰、魏延、吴懿、高翔、吴班、杨仪、邓芝、费祎等重要人物表请刘禅废黜了李严。李严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


三、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是否有派系斗争的因素

很多人对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矛盾,往往归因于蜀汉政治派系斗争的结果。毕竟双方一个是荆州派首脑,一个是东州派首脑。然而诸葛亮废黜李严,政治派系的影响其实很有限,大部分原因还是李严争权的问题。


比如在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本来是想让李严直接进入汉中,但是被李严拒绝。李严不仅不愿意进入汉中受诸葛亮控制,还提出从益州划分出五个郡设置巴州,以自己为巴州刺史。李严企图在地方长官系统上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当然被诸葛亮拒绝。诸葛亮退而求其次,才让李严到江州驻军,让李严同时掌握江州、永安的军权。


另外在建兴八年,蜀汉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李严同样是拥兵自重,趁机要挟诸葛亮给予自己开府的权力,希望能够与诸葛亮一样,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僚属。在蜀汉需要李严配合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时候,李严两次向诸葛亮争取权益,挑战诸葛亮的权威。诸葛亮则一忍再忍,做出了极大的让步。直到第四次北伐时,本来取得巨大优势,但因为没有粮草而撤军,才真正地爆发出来。


从李严要挟诸葛亮划分巴州、开府、破坏诸葛亮北伐行为又甩锅的事情来看,诸葛亮废黜李严其实并不算冤枉。如果将其归因于荆州派系对东州派系的打压,那么诸葛亮一心培养费祎,在去世之前还将费祎指定为第二任的继任者(第一任为蒋琬,荆州派系),这个情况就说不通了。因为费祎与李严一样,也是东州派系出身。诸葛亮一方面废黜李严,另一方面又提拔费祎,可见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不应该武断地视为派系斗争的结果。




三国时期蜀汉托孤大臣诸葛亮与李严为何不和?(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