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精日”和“非精日”的小贴士

同样是学日语的,同样去过日本,同样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真得很大,大到出乎我的意料。
起初,我并不知道“精日”这个词语,前几年这个词并没有想今天这么火。
先来说说什么是“非精日”,后面可以再加上“分子”二字。非精日分子可能和我对日本的感觉差不多,日本有很多好的地方,不可否认,空气好,环境干净,交通很便利,科技很发达,食品安全很让人放心,公众设施很人性化,社会很安全,犯罪率很低,社会体系很完善,每个人都很遵守秩序,也就是日本人常说的“ルール”(rule)。这些都是在日本人小时候的教育开始的,从上幼儿园开始,各种规则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在每个人的脑海和心里。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这种规则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把这种规则比喻成一个圆圈的话,那这个圆圈就是一圈一圈慢慢变大的。但日本人都不会跳出这个圈,跳出了意味着违反了“ルール”,就会被周围人,甚至社会所嫌弃和抛弃。为了不这样,他们就只好默默地遵守。我们经常能看到无论是出现大地震还是任何时刻,日本人总会不慌不满地排队,这是从小就有的规则,也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可能越雷池半步的。
日本的这些优点是被非精日分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不会带有一点儿谄媚的意思,因为他们知道日本再好,也还是有很多缺点的,毕竟是外国,不是生养自己的祖国。
那么,日本有哪些缺点呢?众所周知,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社会活力大不如前,老百姓的思想偏于保守,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远远不如中国,二维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中国人发扬光大。直到现在,互联网经济在日本远没有在中国发达,很多地方不接收二维码付款,只接受现金支付的地方比比皆是。快递物流业发展远不如中国。日本人较为排外的思想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他国家人对他们的判断。
非精日分子即便是不爱国,但至少不会诋毁自己的祖国。
然而,精日分子们就不是这么想了。终于有一次让我感受到身边同学“精日思想”的爆发是什么样子了。
在日本上学的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中国如此强大,离日本又是如此之近,全世界(包括日本)的目光都应该投向我们中国,应该关注我们中国的一切,这才是正确的。可是,事实上恰恰相反,日本人每个人对国外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关注越南,有的人关注中国,有的人关注印尼,有的人关注欧美,有的人关注非洲。记得有一次,日本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只是随口想问问中国的一些风俗和民俗文化,因为她很早就留学美国,可以说对中国完全不了解。没想到老师的随口一问,就激发起了“精日思想”同学的亢奋,这帮同学开始给老师说中国的空气不好,食品安全很有问题,环境脏乱差,各种设计很不人性化。
我默默地听着这些人是如何诋毁自己的祖国的,这些人中不乏90后和95后。我再看老师的表情,老师一脸茫然,甚至有些吃惊。我想老师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随口的一个问题,会引起这么多争论。
精日分子们会无限放大日本的优点,会把日本当成是自己的天堂和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没有任何瑕疵的国家。
让我更为不解的是,国内怎么也出现这样的人群呢?他们来凑什么热闹呢?穿着日本帝国主义时的军装出现在我国的各种名胜古迹或场所,这些人的脑子里在想什么呢?是想赶紧移民日本?还是想当一把“网红”?
更为可笑的是,国内的精日分子们,很多人应该是没有学过日语的,身上穿一件印有日语假名的衣服就觉得很潮,殊不知也许穿的这件衣服上写着骂人的话。我曾在地铁上看见过一个男青年身上穿了一件印有日语的T恤,那句日语翻译过来就是“我是一只猫”。甚至还有一次有个青年身上穿得T恤上的日语翻译过来就是“傻瓜”的意思。这种无脑的行为最好不要出现。
精日分子还善于偷换概念。当你针对一个关于日本的问题评论时,精日分子为了支持自己的核心思想,会以偏概全发表自己的观点,当你反驳之后,他们又会用别的方面来继续抨击你,指物而又言他,就会让你一步步陷入“思维陷阱”,然后让你不得不承认日本是完美无瑕的。
我承认很喜欢日本的文化,喜欢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仪式感。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很多文化缘起都跟我们古代文明的传播息息相关。
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日本那种中老年人才听的演歌,起初我也很不解,在哔哩哔哩上发现喜欢演歌的人不止我一个人。他们可能喜欢某个明星,或者喜欢某首歌曲。但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透过演歌里的很多歌词能够让人的内心得到安静,并能参透对人生的看法。演歌的题材大多以哀伤、离愁别绪为主,我想人生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吧。也许这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
上述文字里对精日和非精日的描述可能不太完整,仅代表一家之言。本文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区别看待喜欢日本的人群,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存在。亲近那些能够客观看待世界的人,远离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的人,有益身心健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