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设计现代史 》风格篇——哥特式艺术

2022-07-10 16:35 作者:孙志文手绘  | 我要投稿

FENG 
 

BAO

 

《世界设计现代史》风格篇
 

"Modern History of World Design" Style

 

黑暗、恐怖、诡异、绝望中的圆舞曲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又译作哥德式艺术(法语:Art gothique),为一种源自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形成国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该风格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复兴”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在19世纪之后仍偶而被应用。早期的哥特式雕塑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晚期的哥特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这种艺术形式被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文人士认为像哥特人一样野蛮,故得此名。
 

 

 

哥特式建筑

 

01

哥特式建筑的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以基本构件为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的建筑。哥特式建筑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该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沙特尔大教堂(约1145年)的西门,雕塑风格属于早期的歌德艺术

 

1137-1144年,圣邓尼斯修道院院长叙热(1081-1151)主持了圣但尼圣殿的重建。圣但尼修道院教堂始建于8世纪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时期的一位圣徒圣德尼(约258年卒)命名。絮热立志要把这座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纪念碑性质的教堂建成全法兰西的精神中心,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由絮热主持重建起来的这座圣但尼教堂被公认为第一所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三博士来朝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2世纪是法国哥特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13世纪,法国哥特式发展至纯熟境地,夏特尔大教堂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发展的不同风格阶段。夏特尔大教堂之后,法国兴起大教堂建设高潮,哥特式盛期到来。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伟大作品。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式等晚期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哥特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意大利的哥特式则更多保留了古典和拜占庭的传统。

 

亚眠大教堂的哥特式雕塑,15世纪末期

 

02

外形特点

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上图左为英国西敏寺,晚期哥特式建筑,略显累赘的肋架券,增加了更多装饰元素。
 

 

飞扶壁

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飞扶壁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上图左为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令人惊叹的飞扶壁雕刻;右图为法国亚眠大教堂手绘图,双层飞扶壁巧妙地解决受力问题。

十字平面

 

同样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内部扩大了祭坛的面积。上图左为德国科隆大教堂,又在十字平面基础上设计成独特的五进建筑,它被认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右图为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平面图。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也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上图为法国圣礼拜堂,室内完全由玻璃和框架组成。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束柱

 

哥特式建筑的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出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晚期,人们已迫不及待地需要摆脱教皇的控制。象征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逐渐被摈弃,取而代之以恢弘简洁、效仿古罗马风格的文艺复兴建筑和自由奢华的巴洛克建筑。但哥特式大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20世纪还掀起过哥特复兴运动,影响了一大批教会与大学建筑。上图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主楼的开放式回廊,尖肋拱顶与束柱都赫然在目。

 

03

室内装修特点

哥特式建筑风格室内装修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装修重在装饰效果,其突出效果便是豪华大气,木质门框,经典壁画,白色的室内装修,淡雅的皮质沙发,柔软的羊毛地毯,客厅与餐厅完美融合,既节省了空间,也极具时尚气息。

 

代表建筑
 

 

01

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年)设计。

 

02

德国科隆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造型古朴豪迈。

03

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著有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始建于1163年,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

04

法国亚眠主教堂

法国亚眠主教堂。这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也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与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05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规模宏大,排名为世界第二位。

 

06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

 

哥特式绘画

 

01

介绍

巴勒莫阿巴特利斯宫的哥特式壁画《死亡的胜利》,1446年左右完成,作者不明

 

与哥特式建筑不同,哥特式的绘画以及雕塑都无法严格界定,甚至难以确定某些手法是哥特式的特殊造型语言,但是二者依然有丰富的发展。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雕塑出现大约50年后,哥特式绘画风格在13世纪的时候开始展露,从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的过渡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较之于前更加沉闷,黑暗和情绪化。这种转变在1200年左右始于英国法国,1220年左右发展至德国,1300年至意大利。哥特绘画主要以4种形式出现:壁画,板画,插图和花窗玻璃画。作为早期基督和罗马传统的延续,在南欧壁画一直被教堂作为主要的图像表述方式。

 

《鲁切拉的圣母》杜乔·迪·伯尼塞尼亚 1285年

《耶稣受难与最后的审判》 扬·范埃克 1426年

注意看右下角

02

风格特征

暗色调为主,充斥着鲜血、死亡、绝望、诡异的气息。绘画人物通常脸色苍白带血,姿势扭曲、诡异、惊悚。经常作用残缺的翅膀、羽毛、锁链等元素。而建筑则多为教堂,等具有宗教神秘性的事物。

 

03

代表作家

罗伯特·坎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弗兰德艺术家

 

哥特式家具

 

01

哥特式寓意

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中世纪后期哥特形式的寓意并非是消极而负面的,反而具有流动状态的特点,即哥特式并非一种固定的形态,而是表现出一种状态,一种过程,是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的迹象,可能体现了一种“虽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旧要追求不息”的精神。

 

02

哥特式家具风格

哥特式家具风格受建筑风格影响很大。完全以基督教的政教思想为中心,旨在让人产生腾空向上与上帝同在的幻觉,造型语义上在于推崇神权的至高无上,期望令人产生惊奇和神秘的情感。同时,哥特式风格家具还呈现出了庄严、威仪、雄伟、豪华、挺拔向上的气势,其火焰式和繁茂的枝叶雕刻装饰,是兴旺、繁荣和力量的象征,具有深刻的造型寓意性。这种风格的家具往往很沉重,让人感觉非常压抑,用材多是黄檀木、胡桃木和漆成深色的橡木。

 

03

典型特征

哥特式家具的典型特征包括:

大量的哥特式建筑构造式样和装饰图案

有着精美的雕刻

挺拔的尖顶

密集的细柱

 

哥特式黑森林鳟鱼大麦拧花雕刻橡木餐边柜(正面)

 

哥特式黑森林鳟鱼大麦拧花雕刻橡木餐边柜(装饰兽)

 

哥特式大量雕刻橡木橱柜(正面)

 

哥特式大量雕刻橡木橱柜(侧面)

 

哥特式大量雕刻橡木橱柜(柜门雕花)

 

哥特风格核桃木软垫长椅(正面)

 

哥特式佛罗伦萨手工雕刻胡桃木床

 

哥特式文学

 

01

介绍

哥特小说(英语:Gothic fiction或Gothic horror),十八世纪开始的英语文学流派。一般认为哥特小说的滥觞是霍勒斯·渥波尔所写的《奥托兰多城堡》。哥特小说可以说是西方人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Gothic)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随着哥德与万圣节等的持续发展,现在显著的流行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的形象、吸血鬼、狼人、神秘、超自然力量、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闹鬼洋楼、癫狂、家族诅咒、猫、有意志的树等混合在一起。

 

02

风格特征

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

 

03

代表作家与作品

华尔普(Walpole)《奥蓝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英国9+-作家安·莱德克利夫(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年),确立了哥特式小说的标准样式。

英国作家M.G.路易斯(Matthew Gregory Lewis)的《僧侣》(The Monk)1796年

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科学怪人》。

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黑猫》。

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歌剧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

美国导演蒂姆·伯顿《剪刀手爱德华》

 

哥特式音乐

 

01

介绍

哥特金属(英语:Gothic metal)是重金属音乐分支,融合了哥特摇滚的黑暗抑郁与重金属的侵略性。哥特金属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由死亡厄运金属(英语:Death/Doom)发展而来。哥特金属音乐按照所融合的重金属乐的不同类型,也有不同分类。歌词上,既有哥特小说式的,也有描述个人经历的,极富戏剧性并充满悲伤与感悟。

02

风格特征

哥特式音乐具有悲伤、抑郁、深沉、触动人心等生征。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被认为和黑暗、鬼魅、奇异相连,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

早期充斥着抑郁厌世情调,音乐既冰冷刺骨,又带着精细的美感,是对于一切传统音乐的极端藐视。后期是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它挖掘放大人类的感情,引发审美和思考的空间,把音乐引发的艺术欣赏上升到哲学思考,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


《世界设计现代史 》风格篇——哥特式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