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待俘虏的个人思考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内容包含轻微剧透,没看过影片的读者阅读这篇文章可能会影响观看影片时的观感,建议先看完影片再阅读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不打算讨论这部影片高超的拍摄技巧,演员精湛的表演技巧,对于惨烈的战争场面的高度还原,单纯想谈谈影片中涉及的对待俘虏的情节以及我个人对此的一些思考。
如何对待俘虏,这真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古老的命题。在这里,俘虏的定义是发生冲突双方,在冲突依旧持续时,但是却由于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已经失去作战意愿,向冲突的敌对方求饶投降的作战人员。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而矛盾如果不加以控制,则会升级为两派人的冲突。冲突如果接着酝酿,就会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战争。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始终坚持必胜的信念。战争有胜利者,那就会有失败者。失败者当何以自处?可以光荣战死,可以畏战逃跑,可是当失败者内心还有牵挂,并且不具备突围的条件时,那么投降当俘虏或许是唯一的选择。就这样,俘虏这个在战场上特殊的群体就产生了。
要杀俘吗?电影中有几个镜头就展现了杀俘,在登陆战接近尾声,战场清扫时,有几个德军士兵已经缴械,举手投降了,但是还是被射杀了。这无可厚非,毕竟人是有记忆和感情的生物,前面惨烈的战况付出了多少战友的生命,而且此时敌军还存在诈降的可能,还有就是处理一具敌军的尸体,比起处理一个还具有反抗能力的俘虏省事多了。所以,杀俘合情合理。但是,那为什么会有杀俘不祥的论述呢?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惩罚性质的手段,具体体现为战败方付出某些代价付给胜利方,胜利方从中获利,所以战争双方都不想看到空荡荡的废墟。但是,如果出现了杀俘这种情况,战争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呢?那就说明胜利方对于战败方代价的清偿已经失去控制,跨过了底线,战败方负担无限责任,意味着战败方即便短暂失去战斗意愿,如果他还具备战斗能力,有反抗的基础,也是无法被接受的,要被清除的。如果战争发展到这一地步,那么性质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交战双方再也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彻底的你死我亡,战争已经变成亡国灭种的复仇战争。而最终结果就是战败方完全认输,或是完全失去反抗能力,才能迎来战争的终结。
杀俘不行,那放走俘虏呢?影片中米勒上尉放走那个德军俘虏,原意是想让他自行找到后续的友军部队去接受管制,因为小队还有任务在身,但是后续的发展是,那个德军俘虏又回到原部队,并且给了米勒上尉致命的一枪,恩将仇报。当然这是电影戏剧化的演绎,这样处理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会更大。电影这里只是把放走俘虏这一行为以及结果具体化到同一个人身上了。可以这样想,被放走的俘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那个射击米勒上尉的德国兵不是米勒上尉放走的,而是其他友军部队放走的,那么再看到这一情节又会做何感想呢?
杀俘不行,放走俘虏不行,那把俘虏控制起来不就行了。前面已经说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又怎么能够事事顺心?如果交战方真的有这种面面俱到的智慧,相信事情也不会发展到兵戈相见的地步。只能说,人类永远都是战争的学徒。
既然问题难以解决,那不让问题产生不就行了。所以,请为当前和平的环境歌颂吧,愿有生之年得不到这个问题的完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