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Metro】向着地表进军——地铁系列载具一览(地表篇)

“周边就这么遥远,世界就这么宽阔,这就是你们的疆域,这就是你们的大地。”——弥尔顿《失乐园》第七卷
二十年来,莫斯科地铁中的人们始终坚信,世界上其余的地方均已在核战争中化作焦土,只有地下的这些站点才是人类文明最后的残余。只有在这里,在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和泥土的庇护之下,他们才得以和外界那致命的核辐射隔离开来并繁衍生息。地铁就是他们永远的庇护所,地铁就是他们永远的家园。
这全是谎话。
装甲卡车:
在退居地下之后,地铁中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外界的探索,相比于狭小逼仄的地铁隧道,地表的空间要空旷广大得多,而且可以让人安全驻留的据点远不像地铁中那样密集(相对而言)。如果把地表的核污染(限制了人员暴露在外界时活动的时间)和变种生物(极大增加了人员探索时的危险性)也考虑在内的话,一种可以快速机动,而且自卫能力较强的装备显然可以为地表的各种任务提供极大的便利。
装甲卡车的出现满足了上述要求,像游骑兵这样有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决心的团队还是可以为自己的地面人员配备一些像样的车辆的。这种以半吨卡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车辆专门强化了越野能力以适应核战后地表复杂的地形,此外在车体前部还设置有可以顶开障碍物或是积雪的铲斗(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当成一个撞角来收拾那些挡路的变种生物)。
为了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以及强化车辆的战斗力,装甲卡车除使用钢板和钢管支架将车体层层包覆之外,在车尾部还设置有一个可360°旋转、配备一挺Dshk重机枪的装甲机枪塔。如此一来,它不仅可以成为游骑兵在地表活动时可靠的交通工具,更可以在遭遇危险情况时有效地支援游骑兵的战斗。



除去游骑兵外,第四帝国也使用一种类似的装甲卡车来支援他们在地表的行动,与游骑兵的版本相比,第四帝国的装甲卡车用钢制护栏将车身的后半部也遮蔽了起来。


对于以个人身份在地表活跃的拾荒者来说,一辆装甲卡车是他们绝对不愿意招惹的对象,但过度担心倒也大可不必,毕竟游骑兵对外人并没有什么敌意,而第四帝国的人早就已经令普通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汉萨,他们的危险性则要隐蔽得多,也阴险的多。
表面上看,汉萨只是一个崇尚贸易自由、坐拥整个环形线路的地铁头号势力,但事实是汉萨同时还是地铁传闻中“隐形守望者”即战前城府残余的代理人,他们派出的陆地巡逻队也不是为了回收废土中的各种资源,而是为了拦截任何有可能发现并泄露莫斯科依旧有人存活这一情报的人员——并将他们统统当做间谍集中起来处决掉,女人、老人、小孩概莫能外。*
*为了避免莫斯科遭受下一轮核打击,战前政府的残存人员决定人为地屏蔽莫斯科地区对外的一切无线电通讯和人员流通,以制造出“莫斯科仍然沉默”的假象,阿尔乔姆长期未能收到外界的无线电信号就是因为受到了在莫斯科周围设立的“神盾”无线电干扰系统屏蔽所致
虽然具体数量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有为数不少的汉萨巡逻队乘坐着尚可使用的轻型装甲车辆在莫斯科的周边巡弋。从新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俄军战前特种部队“OSKOM”遗留下来的同型车辆来看,这些轻型装甲车似乎就是在战前军用车辆的基础上加装装甲而成,而且并没有配备固定的车载武器。




“巡航者”:
作为莫斯科外围防务的实际执行人,汉萨同盟显然不可能指望仅依靠配备了轻型装甲车的巡逻队就能够解决一切可能威胁倒任务安全的“敌人”。“间谍”仅需要最低限度的武力就可以对付,但可能发生的实际的军事入侵就必须要用硬碰硬的方式来解决,有鉴于此,汉萨同盟专门建造了被称为“巡航者”的地表用装甲列车,理论上这样的军列将有能力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
比起在地铁中横冲直撞的那些同类产品来,“巡航者”装甲列车在动力的选择上显然更加随意一些:直接用燃煤亦无不可,反正莫斯科地表本就是一片废土,再多一点点烟尘也无关紧要。
除此之外,“巡航者”装甲列车的车厢数量和总长度也明显要超出红线和第四帝国的装甲列车,这使得它可以不必像前两者那样将武器集中布置在车头部位,而是可以将大量武器沿着众多车厢两侧一字排开。就目前的目击记录来看,“巡航者”装甲列车除去在车厢顶部布置有多个和Panzer战车十分类似的炮塔以外,在车厢两侧还布置有多挺Dshk重机枪,重机枪在平时被可以上下开合的装甲活门遮蔽,只有准备开火的时候才会短暂地暴露在装甲活门打开的缝隙之中(机枪本身还配备有面积巨大的防盾)。装甲列车内部还预设有几个可以让士兵在较安全情况下开火的阵地,这显然可以进一步强化这趟列车的火力。



在建造这趟装甲列车时,汉萨同盟对于车厢的防护和车头的防护同样地重视,意即,除在车头部分包裹有装甲外,这种装甲列车的车厢部分同样有着牢固的防护:基本上车厢侧面都会有装甲百叶窗或是防弹盾牌的遮蔽,而车厢内部同时还会堆上沙袋以防装甲真的被击穿,在地铁中的人们基本上只剩下轻武器的情况下,这样的防护想要从外部被攻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从内部破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阿尔乔姆和安娜无意间撞破了汉萨一直以来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的秘密之后,两人的逃亡已成定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的游骑兵伙伴们在知晓了此事之后第一时间也加入了两人的行列,于是原本只有两人的逃亡队伍瞬间变成了一支齐装满员的游骑兵小队——米勒上校则半推半就地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指挥官,此前阿尔乔姆一行人从汉萨基地中夺取的“曙光号”则成为了他们移动的家园。
但在他们正式踏上旅途之前,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解决:汉萨方面派出的追兵。
不论从搭载的兵员数量还是武器和防护配置方面来看,前来追击的“巡航者”装甲列车都远远胜过其时尚只有一个车头的“曙光号”,但也许正是这种看起来的绝对优势让汉萨的追兵们感到胜券在握而忽视了车辆的警戒工作(米勒上校本人的虚与委蛇大概加深了这一错觉),这才使得阿尔乔姆能够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轻松跳帮潜入到装甲列车的内部尽情破坏,最后干脆用一次爆破让这趟列车的车头彻底趴窝。





“曙光号”:
“曙光号”是一辆原属于汉萨同盟的蒸汽机车,但最终让它声名远播的却是斯巴达游骑兵,事实上,就连“曙光号”这个名字也是游骑兵在夺取它之后给它起的,此前它究竟被如何称呼则无人得知。
从外观上来看,这台机车很可能是基于IS-20或是P-38蒸汽机车改装而来,原机车的来源则极大可能来自火车博物馆——毕竟,在核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些蒸汽机车已经退役多年了。
为了确保这趟列车可以在充满辐射的地表环境活动,汉萨同盟为它配备了全面的防辐射密封内衬,而选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系统则确保了它对燃料的兼容性:在必要的时候,任何可以燃烧的东西都可以塞进“曙光号”的炉膛,反正只要它们能产生足够的热好让水变成蒸汽就行,但归根结底,高质量的化石燃料,譬如煤炭或是燃油*,才能更好地驱动这趟列车前进。
*“曙光号”可以使用燃油作为燃料的特性直到列车行进至里海地区时才被叶尔马克告知众人,面对米勒上校“为何不早说”的责问,叶尔马克的回应是“你早先也没问过我这码事儿啊”





在游骑兵最初乘坐者“曙光号”出发之时,它除了孤零零的一部车头之外一无所有,虽然在车头的尾部勉强也算布置了几个铺位,可以通过轮换的方式让成员得到休息,但这样的配置显然无法适应长途旅行的需要:暂时的不适可以忍耐,长期的不适则必然影响乘员的精力。更不用说,在抵达伏尔加河流域之后,游骑兵一行人还遇上了一对不论怎么想都不应该弃之不顾的母女和一个显然对接下来的旅途有着重大价值的技师,要把这些人都带上,一个车头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

幸运的是,这个困局并非没有解决方案:上一批不幸被迫滞留于此地的难民将一列完好无损的乘客车厢留在了这一区域,若能将其与“曙光号”相连,那么居住空间不足的问题将再也不会困扰阿尔乔姆一行人。但首先,为了将这节车厢牵引到“曙光号”所在的位置,游骑兵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牵引载具才行:“曙光号”太过宝贵,实在是不适合冒险横穿到处都是强盗和变种怪物的危险地区。
依据游骑兵在此地招募的技师克列斯特所言,在被称作“终点站”的地方正好停放着一辆可以满足需求的轨道车。信奉沙皇鱼的教徒们从他手中没收了这辆轨道车之后就将它停靠在此地(依据其它教徒所述应该是为了让这个“邪恶的科技产物在圣殿里接受净化”),不出意外的话,这辆轨道车应该保存的比较完好,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步骤就可以重新恢复可用状态。

在核大战爆发前,像这样的轨道车辆会时不时地沿着线路巡查,并利用其上搭载的工程设备对线路可能遭遇的一些问题或是隐患进行修复和维护,但在游骑兵抵达伏尔加河的这段时间里,它顶部配备的起重机暂时还派不上什么用场。由于时不时就需要在轨道上来回行进的缘故,这种轨道车辆的座椅可以依据需要随时转向前方或是后方以便操控。这辆轨道车很显然经过了克列斯特本人的精心调试,这一点从它那非常具备生活气息的内饰就可见一斑,除护栏外,这辆轨道车在车首部还增设有用于清障的犁。

至于最终被这辆轨道车拖拽回来的乘客车厢,它的到来对“曙光号”上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好消息:舒适的床铺、充足的个人空间、干净温馨的装饰、专门的用餐区域、工作间和一个能够正常工作的卫生间,这样的条件远远超出旅客们最基本的需要,以废土的标准而言甚至堪称奢侈了,这是一个足以被称之为“家”的地方,至少,在旅途还在进行的时候是这样。




自被寻获的那一日起,这节乘客车箱就成为了“曙光号”列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伴随着它的成员们一路抵达了贝尔加湖畔。克列斯特的轨道车就没有这样的幸运,在行进至针叶林区时,这辆轨道车在单独执行一次前置侦查任务时遭遇山体滑坡而沉入水中,它的乘员们——阿尔乔姆和阿廖沙——最终安然返回“曙光号”,但这辆轨道车还是不可避免地遗失了。

“油贩子”匪帮:

当列车行进至里海地区之时,原本的煤炭甚至是树枝木柴这样的燃料已然消耗殆尽,更糟糕的是,水储备也已岌岌可危,在得到燃料和淡水的补充之前,不要说列车本身无法前进,就连“曙光号”的乘员们恐怕也要因为脱水而奄奄一息。不过,在被迫停车之前短暂的一次意外遭遇还是给了车组乘员一丝希望:虽然这个开着车的哥们看起来并不友好,但既然他很显然是隶属于某个团体而且燃料充足……

很快游骑兵们就意识到,有一伙控制着石油资源的匪帮盘踞于此,他们的首领自称“男爵”,用宗教和暴力牢牢地掌控着这个地方。核战争带来的变化蒸干了这里的水分,却没有破坏地下的石油,“男爵”的手下们由此得以获得足够驱动大量车辆的燃料,这里的一切看起来和《疯狂麦克斯》的世界颇为相似,但这帮土匪显然没有《疯狂麦克斯》里的同行们那么嗨。
考虑到战后的条件容不得人们挑三拣四这一点,“男爵”的手下们使用的车辆型号相当之庞杂,从越野卡丁车到面包车到中巴到六轮卡车不一而足,这些车辆并不会用装甲遮蔽的密不透风(考虑到本地的气候不这样做十分明智),但在车窗等部位还是会用金属格栅进行遮蔽,部分车辆会加装少量的装甲板,在交火中多少可以起到一点保护作用。绝大多数匪帮使用的车辆都没有安装固定的车载武器,但“男爵”本人的自用车辆是一个例外:它在车尾部分安装了一部大型喷火器。










至于一开始差点连人带车被撞飞的索尔……游骑兵看他的车很好,有燃料、有钥匙,于是游骑兵将他同他的车分了开来,这是这辆UAZ-452落入游骑兵手中的第一日。
尽管看起来破破烂烂,就连车身都破开了好几个大洞,但这辆UAZ-452的状态其实相当良好:毕竟,就汽车的基本功能而言,车身的这层外壳只是最无关紧要的一项。在阿尔乔姆从匪帮手中夺走这辆汽车之后,它就成为了阿尔乔姆四处奔走的座驾,在“曙光号”离开里海地区的时候,这辆车也没有被落下。



这辆汽车对游骑兵在新西伯利亚执行的任务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未知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刻意为之的脏弹攻击)新西伯利亚地区的辐射比莫斯科只高不低,即使有防辐射服和防毒面具的保护,从“曙光号”停靠的位置出发徒步前往目的地也绝无幸理,但若是乘坐被铅板包覆着的车辆行进则或可通过快去快回的方式避免长时间被辐射照射而受到不可逆的伤害。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


在阿尔乔姆一行人抵达贝加尔湖畔后,这辆汽车被赠送给决心前往海参崴以登船返回美国的山姆,最终它在行至半途时因为故障而被抛弃,山姆转而开着一辆拖拉机完成了剩余的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