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决定权在你!

莎翁有句著名的“老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尽管在当时看来这就是作者开的小玩笑,导致整个剧院都叫嚣着“not to be”来起哄,其后也确实成为了一句意义丰富的“名言”。
屈原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这句“老话”实则比莎翁还要早几千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一个老渔翁劝他说,何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话说得明白,世道不合我意,我就去毁灭。这样的人,是想救也救不活的——他的心已经死了。
普希金有著名的一句诗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里的自由便是屈原所选择的道路。不过现在常常只把第一句单独拉出来断章取义作为规劝珍爱生命的“名言”。这是一种普遍存在而既不合理的“为我所用”。鲁迅先生也属于因政治原因而被架空的人物之一,他的命运和普希金的诗句也是一样的。巧的是,鲁迅先生和死亡非常有缘。但是他对死亡是什么态度呢?事实上,鲁迅是一直在强调“不要请愿,不要白白牺牲”的态度的。他一直在中国奔走,四处躲避战争。但是鲁迅先生绝不是胆小鬼,他从未离开过中国。他只是个文人,他只是用他睿智的目光理性的思考看透了死亡。他不像教科书里描述的那般视死如归,他从不打算白白牺牲自己换来空名却毫无意义。他一直以他文人的气节,文人的风骨,呼唤、呼唤、呼唤。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他却说,“让他们去说吧,我一个都不宽恕。”这是东方这个文人,看透而藐视了人世的黑暗,也看透而藐视了真正的死亡。
但丁在《神曲》中,对自杀者也是毫无怜悯地放入第七层地狱的第二环。基督教讲七原罪,自杀者因属于“暴力”——即对己施暴——而属于此列。但丁认为,自杀是将上帝的爱弃之不顾而自愿投入地狱之中的。与东方人所信奉的“来世”不同,信奉基督的人自杀而没有忏悔,就要“将入此门,摒弃所有希望”。
鲁迅之鄙夷死亡,与基督教的“源”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鲁迅先生和基督教基本无关联,但这里的“源”却是指的另一种本质上的东西,即来源于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渺小与无助。正如但丁所描述唯独耶稣的肉体被置往天堂一样,鲁迅清楚地意识到死神会笑纳每一个人的生命。司马迁所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却谁又能有那么强大生命能于泰山比肩?任何生命面对死亡,都比鸿毛还要微小。苍天之下,芸芸众生,死神面前,一律平等。
莎翁所描写的悲剧,大部分都是真正的悲剧。就像世界仿佛有许多分支,是像鸿毛一般的活着,发挥鸿毛应有的作用;还是像鸿毛一般地死去,燃尽最后的辉煌?生存还是毁灭?选择权在你!选择也全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