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斯塔】三国杀杂谈:收益论和单挑榜(上)

先说结论
1.收益论和单挑排行是两个你必须需要了解的理论/排行
2. 收益论和单挑排行在实战中的指导意义不大
我并不否认创建并完善收益论的人为三国杀理论化付出的努力,也尊重测定单挑排行玩家的辛苦付出。在一个喜欢的游戏中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是一件很酷、很有意义的事。不过,在这个“XXX单挑榜空降”、“XXX极限一轮8收益”的言论甚嚣尘上的时代,这两个理论/排行的参考价值亟需纠正。本专栏更多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两个理论的看法,以及我个人是如何在实战中应用这两个理论的。

本栏目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主要论述的主题是:收益论和武将强度的评判。
收益论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收益论,这是一个以“一血两牌”为核心展开的将三国杀游戏中各种资源的价值进行半定量规范的理论。收益论最大的作用是半定量地衡量了不同类型的牌的价值,以及不同类型武将创造价值的能力,利用直观的数值为武将强弱评判提供了参考。

收益论评定武将强度
有段时间,“稳定创造X收益”等说法变成了武将合格的标准。这当然是提醒一些新人玩家不要选弱将的一个很“傻瓜式“的标准,简单、有效、一刀切。然而事实上,收益论(严格来说,是局限于收益论的玩家视角)能够告诉你的东西相当有限,经典的“贴吧玩家评价卧龙凤雏强度”就是典型案例之一。有许多基于收益论的观点将很多武将过度解构,反而忽略了每个武将本身独特的价值,甚至忽视了一个武将最重要的作用。
谁的收益更多?


实际对战中,客观上两个武将强度差异过大(例如一轮5收益和一轮2收益),玩家自然会做出强和弱的判断;若两个武将在收益论的视角下能力相近(例如一轮5收益和一轮6收益),这两个武将的实际价值往往取决于其他的因素,例如武将的核心能力、武将的作用机制以及搭配等,而不是多/少出来的那一点收益。武将类型、特殊作用机制以及武将搭配的综合评判,在军八主忠配合、排位和斗地主的应用,远比衡量收益更有用。
特殊机制的独特价值,和收益无关

举一个例子,郭嘉。了解郭嘉的作用机制是三国杀入门的一个经典问题,而这个问题似乎很多营销号和引战up甚至都不明白。有的人会觉得郭嘉是挨打后被动创造2收益的笨比,因为收益论告诉你,郭嘉浪费敌人的1点输出、自己实现一血两牌的转化(2收益+分牌),这是郭嘉理论上能创造的最大的价值。然而郭嘉的防御能力仅仅是郭嘉的下限,即郭嘉在无法积极参与战斗的情况下,他是一个防御较强的不动白。郭嘉真正的定位是将团队的多余输出转化为即时的大量过牌,并通过重复上述过程来实现爆发。李典郭嘉、袁绍郭嘉、双杀郭嘉、aoe或铁锁刷郭嘉的打法才是郭嘉真正展示作用的舞台。很可惜的是,有些人看不到这些价值,有些人看不起这些价值,有些人甚至直接否认这些价值。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三国杀迭代到当前版本,有许多武将的价值是难以定量,也暂时不必定量的。

收益论背后的思维
从思维的层面来看,收益论也代表了一种解构思维。解构思维的优势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消除”泡沫“,看清本质的东西,例如杂技武将抽搐半天,最终在收益论的解构下遁出原形;解构思维的劣势是,如果你把真正重要的东西视作“泡沫”,那么最终的理解将会南辕北辙。与其机械地记住”XX武将一轮X收益“的结论,我更推荐在实战和总结中训练自己把握关键因素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收益论半定量的理论帮助,才能更好地理解游戏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