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井冈山下再出山——草根艺术家泥鳅王刘军的修行

2019-10-23 08:20 作者:吉安大视界  | 我要投稿

 



 了不起,刘军!相信生活在井冈山山脚下吉安市的人应该都对吉州区沿江路的泥鳅王大排档有印象,店里的龙虾、花甲做得好吃,菜肴更是一绝。然而,大家或许都不知道,店老板刘军还是一位草根艺术家,作品多次获得专业菜肴大奖,更出乎人意料的是,60岁的他现在清华大学进修学习已达半年,厉害不厉害!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多次入选全国、省美展。接下来就由笔者带着大家一起走近泥鳅王刘军,看看他的另一面人生是如何精彩!



刘军作品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翻开历史的画卷,井冈山在新中国的斗争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仅是革命胜地,更是风景胜地,旅游胜地。天地间的灵气聚集于此,孕育了数不清的草根艺术家,刘军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井冈山脚下的草根美术家。他的一生起起落落,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哪怕迫于生计,他的内心都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而今已是花甲之年,他选择到清华美院进修,只为再一次突破,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不得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刘军作品


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艺术家,既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与学习,更是未加入省、市美术家协会,然而近年来在一次又一次的美术大展中,他的作品,犹如异军突起般崭露头角。他的两幅作品先后入围“新时代·新意象——2019年全国山水画双年展”、“第十五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览”暨推荐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他的作品《晨曦岁月》一致得到行业内的专家好评。大多数人都无法想象这是一位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学习的草根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一画商出资三万元要买这幅画,他不卖,因为这幅画太有意义了,要永久保存。“其作品基本功扎实,用墨亦是娴熟老练,创作手法与表达的方式更是高超”,这是业内某专家对他的评价。换做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赞许或许会沾沾自喜、自我满足,然而他却始终不断地否定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他想要在艺术创作上更上一层楼,力争再一次突破自己。


刘军作品


说起自己与美术创作的结缘,刘军先是顿了顿,然后话匣子一打开,似乎就收不拢了,与他平日里的沉默寡言相比,完全是判若两人。就是这样一个身上沾着烟火气,佝偻着身子,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却是一个形象气质与艺术家迥异的令人钦佩的艺术家。


年轻时的刘军


刘军生于1960年,从小酷爱画画。家中有四兄弟,他是老大,与他的同龄人一样,母亲一个月只给他一两分钱的零花钱,其他三个弟弟每次拿到零花钱就去买零食,他却积攒下来兴冲冲地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连环画。最早的时候,他经常要存半年的零花钱才能买得起一本完整的《西游记》的连环画。当时他好不容易买了一套《西游记全集》的连环画,半夜经常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偷偷摸摸地看。为此,他说自己经常要和父母斗智斗勇,生怕被父母发现自己浪费手电而挨打。


年轻时的刘军


每每看完连环画,他心里都觉得不过瘾,他总觉得连环画上的人物的表情还有动作不够细腻,总要拿着铅笔自己模仿着画下来,一边画下来,再一边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还原得更细腻、生动。他说自己与美术创作的缘分,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结下的,从此这缘分延续了一辈子。



刘军作品


“我1967年年底来到吉安,那个时候在东方红小学就读,也就是现在的阳明路小学,我的人生起点就是从那里开始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美术,因为画得好,经常为班级和年级出黑板报”。他的眼神有些缥缈,往事似乎在他眼中变幻着,历历在目。他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地说起,“我到现在还记得,我读四年级那年,我的班主任周老师让我去参加学校的美术比赛,获得了全校的一等奖。那是我第一次获奖,那幅作品画的是列宁的头像,名字就叫做《列宁》。我把奖状带回家里,兴冲冲地告诉我妈妈,她很高兴,也很支持我。”后来,笔者了解到,刘军的父亲在江西某空军基地当兵,是空军地勤汽车教练,军人出身,思想比较传统,一直不支持他画画,而母亲是中专学历,算是家中的文化人,非常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刘军作品


父亲的反对,母亲的鼓励,刘军在夹缝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那时,邮票上有图案,为此迷上了集邮。那时邮票上经常出现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的画,有鱼虾、有奔马、有孙悟空等,刘军就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画。当时还买了十几张猴票,爱不释手反复临摹十多次,现在猴票还留存四张,值一万多元啦!


不过令他真正下定决心要将绘画创作坚持下去的,却是他的邻居王阿姨。原来在刘军读四五年级时,原中粮汽车队王阿姨特别喜欢看他画画,觉得他画得好,不应该就此埋没,自己掏腰包赞助他画画,让他去买颜料、画纸、画架等相关美术用具。说到这里,刘军的眼角不禁微微泛着泪光。“现在我每年都会去广西看望王阿姨,听说她过得并不好,我时常在梦中想起小时候的那些事情,想起她鼓励我绘画的音容笑貌。我前年去看她的时候,给她带了很多礼物,还偷偷地给她一个一千块钱的红包,她偷偷地藏了起来,她家现在经济非常拮据,孩子又特别多,她怕子女发现会把这些钱拿掉。走时,难分难舍,我们拥抱在一起,泪水湿透了脸颊。”他述说着这些往事时,平静的外表却难掩内心的波澜,大概这就是大多数艺术家都保留的善良的赤子之心。


刘军作品



刘军作品


这样无忧无虑的学习时光并不多,几年以后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吉安地区农资厂喂猪。哪怕是喂猪,他都和别人不一样!他一边喂猪,一边观察猪进食、运动、神态、表情等细节,这样一段经历,也无意中为他今后对于绘画创作中对于运动中的物体奠定了基础。“处处留心皆学问,万物皆我师”,他这样说着,也这样悟着。在这之后,他就从老农资厂调动到了粮食局,在那里又工作了一年多。



刘军作品


“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条件真是艰苦。白天累得要命,晚上好不容易挤时间出来画画,我爸爸还反对我这样做。他是当兵出身,也不懂得欣赏艺术之类的,想方设法断了我画画的念头,甚至有好几次都把我的颜料扔到厕所里。为了这个,我们父子经常不和,我也只能忍耐着。好在我妈妈还是很支持我画画的,经常鼓励我‘人要有本事,有才华’。如果不是我妈妈当时一直鼓励着我,我那时可能就会因为父亲的反对要放弃了。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要感恩他们养育我,并且这段苦难生活也磨砺了我的内心与意志,令我对绘画创作更加坚定、执著。”我特别喜欢刘称奇、程新坤的画,他们的事迹和成绩,对我鼓励很大!相信大多数艺术家在学艺的道路上,或许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人坚持下来,最终看到了曙光;也有人半途而废,最终向现实屈服。正如罗曼·罗兰的名言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刘军作品


他坚持下来,并且有所成就。在他接下来的工作生涯中,遇见了爱才的领导,也因为自己当初的坚持,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1978年,他被调动到了电力公司做高架线工人。也是那个时候,领导看他画画很不错,给了他一个机会,于是便在当年的工会选派工人去北京学习篆刻的机会中为他做了推荐。



刘军作品


初到北京那一刹那,他感觉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广阔,如此繁华!篆刻的学习也拓宽他对于艺术创作的认知。从书法篆刻中,他感受到了书法篆刻独特的美。书法美在点画,美在结字,美在通篇神韵和意境。点画是局部之美,结字是局部之美,通篇神韵是整体之美。美的传递是客观存在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当美引起共鸣,产生感动时,美就在你的意境之中了。结字蕴涵着多种点画之美。不管哪种字体,没有点画之美就没有结字之美。结字不是点画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点画的驾驭。点画的变化构成了结字之美。



刘军作品


“原来书法和绘画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学习期间,半夜做梦,在梦中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半夜说着梦话,还把和他培训住一起的室友给吵醒了。好在都是对艺术有着同样热爱的同学,对他这种着魔般的痴狂既理解又羡慕。也是这一次培训,令他悟到了一些精髓,更是对他今后的人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培训回来后,比以前干活的时候更加卖力,因为他不善言辞,只想好好工作报答领导给他学习的机会。他参加过当地各类美术比赛获奖,经常是一等奖,并在《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篆刻作品。有一次省电力系统举办美术比赛,也获得了一等奖。只可惜好景不长,这位惜才、爱才的领导不久之后就调走了。而新上任的领导对他并不重视。一次又一次的受挫,他终于下定决心停薪留职创业。



刘军订阅的杂志


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末期,他承接了吉安地区工艺美术厂门市部,自己开了一家工艺品店,店里主要销售蛋壳、插花、灯笼、小礼品等。他通过看书自学画蛋壳,每个1.5元,由于1.5元的价格在当时并不算贵,再加上自己画得确实不错,开张的第一个月就卖了将近200个。如此好的销量,比他在单位上上班赚得多多了,第一桶金更加坚定了他下海创业的决心。



刘军作品


一边开店一边自学,由于自己房间小,经常画画弄得自己一身都是颜料,就连床单上都常常“万紫千红”。“我特别喜欢山水画,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坚持临摹创作山水画,因为在画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轻松,完全融入到创作的世界中,心中的山水缓缓萦绕。”他一边缓缓述说往事,一边感叹生存不易。“以前学画画的时候,没有人教我,就是几个画友之间相互约好带上干粮,骑车上井冈山、螺子山、青原山写生。有时天气不好,时雨时晴,顶着刺骨的寒风写生,山上的大风好几次把画纸都吹走了,后来,我用长长的钉子钉住画纸,才不至于被风吹走。有时手指都冻僵了,就下山去朋友介绍的老俵家里烤火吃饭。为了生存,我耽搁了十几年没有画画,但是我每次看到自己以前的作品、邮品都很感慨,生存拼搏时我也没忘记画画,只是我选择用心记住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现在的很多作品,就是那时对生活的积累。在我年轻时,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者,曾一路从长江到三峡,途经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瞬间,铭记心间。沿路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新华书店都留下过我的足迹”。



刘军作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8年,这是他人生转型的一年。他重新拾起画笔,去清华美院进修。他为了争取学习的机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妻子,让她全心全意代为打理“泥鳅王大排档”,管理二三十个员工,同时他也感谢家中儿子、儿媳对他的支持,他又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在陋室中安心创作学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身边的画友都是来自不同省市的美协专业作家,一开始他认为自己是年龄最大的,没想到还有78岁的。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一个班20个同学,都是全国各地画界的名家才俊,大多数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有的同学在当地画的作品,一平尺就要两三千,一幅画就上万;有的同学在家乡开美术工作室;还有的同学作品漂洋过海出了国。同学杨丽凤的一幅“重彩立体牡丹”图,被缅甸总统夫人收藏。人才济济的班里,大家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来到清华美院学习深造。刘军,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圆艺术之梦,因此格外珍惜这个机会。他废寝忘食地学习、练习,有时练到晚上九点,食堂关门,只有到外面餐馆吃饭。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进步很快。在绘画的构图、技法、寓意等表现手法上,一点就通。他悄悄地把老师的点评录像,带回寝室再细细琢磨、消化。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为了圆童年的梦,自讨苦吃,自得其乐。他说:“到了这里,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艺术没有止境!我更要努力!”几个月下来,指导他的清华教授说:“刘军进步快,有悟性,有天赋!用墨清晰,意境高远、深邃!”,激励他更上一层楼。



刘军作品


这一年,他感悟到人生没有止境,梦想也没有止境,艺术更没有止境。一幅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也是如此,初心不忘,只要想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即便将近花甲之年寻梦又有何妨!





二十多年后,他在井冈山脚下的吉安城重新再出发,奔赴北京,人生重新再出发。他也对自己定下了新征程,也就是在半年之中,他已具备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资格了!生活总是处处充满不如意,它常常会击倒你,你一直坚持的东西有时也会被它狠狠否定,但是那又如何,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我们依然会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刘军就是这样一个追梦的赤子,让我们祝福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作者:胡刚毅  郭伟)



井冈山下再出山——草根艺术家泥鳅王刘军的修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