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T53E1自行火炮,防空反坦克一把抓,结果啥也没抓住
1942年,或许是受到德军将88炮放在机动平台上的启发,美国有人提出了在M4中型坦克的底盘上安装90毫米高射炮的建议,让火炮获得机动性的同时,还能兼顾防空作战和反坦克作战双重任务,这就是T53,后来发展成T53E1。

1942年7月,军械委员会批准了设计建造高射炮运载车,正式命名为“90mm Gun Motor Carriage T53”。底盘选用当时刚刚量产的M4A4坦克,不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原本M4A4为动力后置,通过长长的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前方变速箱,T53将引擎重新安装在车体中部,尾部腾出的空间则作为战斗室。但是因为引擎动力输出的位置较高,缩短的传动轴是以更高的倾斜角度与变速箱连接,而不是原本那种更加平顺的传递,变速箱也相应地向后上方倾斜配合传动轴。高度的增加导致车首装甲板高度不够,于是又额外增加一块装甲板补充上去。

坦克原本的炮塔被取消,一门90毫米高射炮安装在开放式战斗室的炮架上(火炮可能是1940年定型的M1式90毫米高射炮,拖曳版本为M1A1,如有错误欢迎指正),火炮两侧和后方有铰链连接的装甲板防护,作战时可以放平扩大火炮射界。
T53的设计并不成功,在测试中表现出射击不稳定的问题,因为火炮太靠底盘尾部,又没有强化措施,不管是对空射击还是平射反坦克都会造成较大的摇晃,从而影响射击精度;另外委员会还认为该自行武器改动的动力传输系统可靠性差,车体整体高度过大、投影面积大,战斗室、弹药库等缺乏必要的保护,弹药携带量少,重心不稳不利于越野,尤其是爬坡……

得到委员会如此评价的T53几乎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许多人甚至建议取消这个项目,不过设计师仍然在继续工作,在同年10月27日被重新命名为53E1,此时车体结构已经经过较大改动,甚至得到授权在定型后生产500辆,并有可能再增加3500辆。
T53E1没有改动M4A4底盘的动力结构,而是把火炮安装在了原本炮塔的靠中位置,这样火炮射击的后坐力就能更均匀地分散到悬挂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射击稳定性,又在车体两侧增加可伸展的脚架。

火炮两侧有半英寸厚的铰链式装甲板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它们也能放平方便对空作战,火炮正面为一面半英寸厚的螺栓固定装甲,测试中发现这块装甲板螺栓容易脱落,在第二款原型车上将火炮的装甲改为左右两片半圆形的装甲。
T53E1接受的测试表现也不太好,虽然射击稳定性问题有所改善,但是车体轮廓依然太高大,而且约40发的弹药携带量仍然不能满足委员会的要求。1944年5月,T53系列项目被终结,此时美军已经有了M36这样比较可靠的坦克歼击车,而防空作战的需求也不强烈,T53、T53E1这种兼顾防空和反坦克双重任务的武器没有继续研发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