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字之味

2020-03-30 13:25 作者:交通专业小明同学  | 我要投稿

       常常在想很多生活中遇到的事,堆集记忆的处理,思维呆滞的碰撞,以及让自己至今都无法平静的模棱两可。我想一切该有个平衡,感谢文字的味道,让一个二十几岁,急于表达的年轻人找到生活的寄托,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很早就开始喜欢记录生活,起初源于对自身卑弱的不满,后来是淤积于心的情感表达,再到对生活平静的看法。人在成长,文字也渐渐流于沧桑。

       最早开始写作是在中心小学的国文课,黎红的双人课桌上爬满了铅笔写的唐诗宋词,以及对句句风雅诗句浅薄的理解。彼时自诩为诗人,拙劣的平仄诗句透着冲龄人特有的稚气。

      “习习春分劲,皎皎明月情。”在外文课无聊时用写古诗打发时间,偶尔被老师提问,记得回答“sorry”时通脸泛红的尴尬。

       中小的天空很低,晴朗时可见厚重的白云,操场上堆积者时光老人遗忘的蓬蒿和年去岁来如迷的杂草。期待黄昏下课铃的声响,凭着老师强留作业的托辞,在溢香的格子砖砌的花园旁做着抓方块的游戏,人多时精心设计蜗牛圈的角逐,沙包扬起时心跳加快的怦然,勾起一代人铭心的回忆。记起黑哥被沙包砸中鼻子流血时笑得合不上嘴的逗趣,记起外文老师留生背单词时同学们咿呀ABCD的嘻哈表情。

       印象最深的当是国文老师的写作课,李老师持着半米长的戒尺指点黑板上粉笔围成的目题,之后便是一阵奋笔疾书的烧脑创作,较有趣的一次题目《若我有支神笔》,适时挥笔豪言,想来不胜轻狂。

      “望长城内外,看古往今来,何人没有梦想,若……”

       如今深以为烂俗而不齿的起兴,因年少而不以为然。后来,常常入夜记随笔,所思所想,以及对这个世界满怀疯狂的期许,满水墨的触写,拗口到失策的诗作,强伪古风的执念,透着一个人独砌为己的心墙。

       中心毕业那天,不忍心就此别校。刻废一支钢笔在桌上写下了苏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顿时深感一派豪爽。

       初中三年,长以青葱为喻,忆中的朗朗书声,逸情壮飞的校园板栏,以及晚自习之后沿着树影思忖明天的无妄天真,极爱《桃花源记》的幽美,因此,文章中不假落意的布满恬静的流景。很庆幸生于农村,对田园的景色不至于生疏,那时候每每文章被评为优秀,当着班级同学读时有一种羞赧紧张的光荣感。

       初中的语文课老师几经变换,但留教最长的是田老师,其人尤其注重文章品读。记得老师讲起鲁迅时慷慨陈词的肃语,记得同学们对祝福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投入而不失稚趣的论谈,当时的读后感大多是对人物怪异性格的剖析,以及对鲁迅先生无上的钦慕。

       初中三年很少有同龄人的洒脱,更多的是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夹着课本的急速奔走,也许是受自我文字的影响,以至于过早的看清自己的价值追求,彼时无所谓信仰。仅仅是看重知识,虔诚其改变命运的魔力与萦满全身的魅惑。毕业时抱着外文老师的孩子合影,在一片互签姓名的闹潮中结束了义务教育,当然不忘用明信片写下一串长情而深沉的祝福语。署名15岁的少年。

       至今已为最单调的生活便是高中三年了,循环往复的翻书声以及看到微茫希望的无助感,透露在一纸纸墨水浸透的长文中。

      高中的记忆很碎片,时常翻看当时敏弱的文字,面对时不禁哑语,嘲笑昔时文丧词葬的怆然,但写作确乎是面对另一个自我的最佳留途。在一个没有痕迹的求学生涯,文字的慰藉让一些失去残存着余温,常常下笔试图找回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发呆于一首首唐诗宋词中,迷醉于一篇篇赋文辞章中。

       大学的空余时光予我更多面对自己的时光,写作多了,书读多了,人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然后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价值观也好,世界观、人生观也  罢,在不断的沉思中落定入世的理想、信仰、原则。

       愿文字之味温暖一颗渴望星空的心。


文字之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