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届考研择校指南!你的学校定下来了吗?
考研中择校的重要性,不亚于初试的准备。因为考研和高考最大的不同就是:高考的时候专业还没有定下来,可以报的学校的选择性也相对多,自己的身边也有各种老师来参谋;但考研完全是自己来查找信息和做决定的,所以同学们报考时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下考研择校,到底如何择校!
注意要点
1、选学校,主要依基于所在城市、专业排名、院校考研难度;
2. 关于自身实力、情况的判断
2、对于95%以上的专业,重要性程度而言,“学校”>“专业”;
一、关于院校的选择
1、所在城市
从发展机会上来看,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远多于二三线城市;从所学专业上来看,如果是新传、法硕等这类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北上广的发展资源和就业需求更多一些;从个人喜好上来看,你喜欢一座城市对它的接受度越高,如果去了你不喜欢的城市,可能会比较难适应。
2、专业排名
想知道目标专业在哪些学校是强势专业的话,可以百度搜索“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就能知道各专业在各学校的排名情况,各学校的排名在前的专业其考研难度也会较大。
3、院校考研难度
1)考研难度等级(从低到高)
·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
一般来讲,考研是此种情况的也最为容易,地区、院校、专业都是自己熟知的。
·本地区、本专业、跨学校
与前一种不同的是要跨学校,比前一种难的点在于不了解目标院校。
·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
本专业考研难度本身不是很大,难在地区和学校都是自己不熟悉的。
·本地区、本学校、跨专业
跨专业考研意味着对所要考的专业毫无基础,专业课学习难度可能较大。
·跨地区、跨专业、跨学校
三跨是最难的级别了,地区、专业、学校三个部分没一个是自己熟悉的。
2)院校报录比
报录比是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来说报录比越高考研难度就越大。此数据通常在官网可以查询到。
3)复试差额比
考哪个学校就要看它的复试差额比是多少,通常在招生简章中有说明。一般院校实行差额复试,且差额比例不低于120%。也就是说进复试的会有12人,最后录取的有10人,淘汰2人。如果差额比是150%,则表示进复试15人,录取10人,刷掉5人。差额比越高就越难考。
4)复试线
建议同学们搜一下目标院校专业的上一年拟录取名单,看一下录取名单中初试的最低分是多少,心里大概有个分数。近期22届的复试线出来了,过一阵子,大家可以去官网看一下录取名单和他们的成绩(如果有的话)!
二、关于自身实力、情况的判断
1、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与潜力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估:
(1)、数学功底如何?
如果自己的高考或者大学数学成绩处于比较不错的水平,那考研会有不错的优势,因为考研数学是150分的,而且是一门极容易拉开差距的学科。
(2)、专业课水平如何?
大学的专业课如果学的好,在初试的专业课准备过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3)、自己的决心
是否真的很坚定要考研?而不是盲目的跟随大流,是否真的受得了每天学习十小时,坚持一年?是否当大家秋招找工作时,自己能够忍得住?
(4)、时间安排与家人支持
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考研,而不是到了9月份,又参加秋招;父母是否支持你考研,愿意承担你考研期间的费用。
很多考研的同学大四上学期都会分心去参加秋招,这对考研影响比较大,而一些同学有家庭的支持理解,全身心准备考研,复习的强度能够一直保持,这些人的初试成绩往往会好不少。
如果你能够保证在准备考研期间,每天学习10小时以上,不受其他事情打扰,比如秋招、论文、考公等,我觉得可以把目标定高一些。
2.自己的兴趣爱好
不管是城市、专业、学校都要选择自己能接受的,就算不是特别喜欢,也要选择愿意去尝试的。这三类不要选自己讨厌的。
三、“学校”往往大于“专业”
很多同学大体选定专业的范围后,往往喜欢考虑那些以这些专业作为王牌的学校,而有时忽略了学校与学校平台之间的差距。
只要专业不是在平台高一个层次的学校里属于冷门的专业,该专业的校友资源不匮乏,我觉得可以尽量考虑高层次的学校。
因为高层次的学校不仅可以在就业时会更有优势,而且给你生活带来的荣誉感、校友资源、自信心也会更高。
🙋现在还没有确定院校的宝子们,留下你的专业和意向城市,学姐结合你的情况帮你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