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1.3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022-07-04 00:1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恩老师深刻地闸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运动观,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为什么运动?因为有矛盾。一切物质内部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矛盾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dz,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这就是运动。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i]因而,运动也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是物质内在的、根本的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没有不含矛盾的东西;世界上也没有不在运动的物质。

  但是,由于事物内部两个矛盾着的因素相互dz的情况不同,因而事物的运动可以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前者只有数量的变化,后者才有性质的变化。前者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火车停在站台,这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但是地球本身相对于太阳每秒钟约走三十公里,而且,地球本身也有自转;太阳系相对于银河系中心每秒钟约走二百多公里。构成火车这个物体的原子、分子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火车停在站台,这种在力学意义下的静止,并不妨碍火车参加地球的运动和太阳系的运动,也不妨碍火车内部的运动变化。“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确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相对静止的火车仍然在运动。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绝对静止的东西呢?喜马拉雅山在古代就不是山,而是海,随着地壳的变化运动,才逐渐巍然耸立,高出地面,变成奇峰峻岭。

  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时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在古代,人们在考察自然界时,首先出现在面前的,是由种种相互联系交织起来的总画面。天上鸟飞,水里鱼游。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都在运动变化。古希腊人认为:一切都在运动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对的。人在第二次踏进河里时,原来的河水已经流走了。在这个意义上,河流已经不是原来的河流了。这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认识世界,是辩证法。

  但是,只凭古代素朴的运动观无法具体描述运动。要描述运动就要把现实的运动加以分析和解剖,要看到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否则,世界就成了瞬息万变,无从捉摸的东西。赫拉克利特的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他提出:不仅两次,人连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因为水不断地流,河流不断地变化,永远没有任何相对的稳定性。当你踏进水里的时候,水已经不是原来的了。你说你踏进这条河流吗?说时迟,那时快,这条河流已经变了,因此,你又没有踏进这条河流。这是桌子吗?它在变,又不是桌子。于是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失去了确定性。我们说,水对于人固然在不断流动,但水的流动又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河流还是原来的河流。完全否认水和人之间关系中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就成了纯粹的诡辩。这说明,抹煞了事物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和它们之间质的区别,否认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就无法区别不同事物,更谈不上具体描述运动。从而只能得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彼此不分,是非不辨的结论。只有看到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才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状态。

  为了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古典力学一开始就抓住了稳定的、静止的一面。十七世纪牛顿认为:物质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一个一个孤立的原子所构成。原子不可再分,内部没有矛盾。因此,物体本质上是静止的,有惯性,即惰性,只是由于外力的作用才能运动起来。这种运动观的出现,是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它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只有经过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看到了静止的一面,才有可能描述运动。但是,这种观点本质上又是形而上学的。它只见静止,不见运动,把“所能有的相对的机械平衡想象为绝对的静止”。把这个观点推向极端,就势必像[-]那样,把相对的静止“转移到整个宇宙”,完全割裂物质和运动,设想宇宙起源于实际上绝对静止的“自身等同的不变状态”。如恩老师所说,[-]只是“最空洞的和最荒唐的观念之一,是纯粹的‘热昏的胡话’。”

  运动和静止这两种对立的因素,不是完全割裂,绝对无关的东西。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这种对立,都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运动趋向于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一块石头垂直落到地面上,这个个别的运动使石块趋向于平衡状态。但是,整个地球的运动,风吹浪打,日晒雨淋又总是不断的破坏这个平衡,破坏这种有限制的运动。因此,运动和静止是互有联系的。“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一块石头悬空而挂,固然处在暂时的静止状态,但是,它也从反面给了运动的量度。这块石头越重,离地面越高,它的位能越大,一旦下落时它运动的能力也越大。

  而且,物体相对静止的倾向也不是纯粹消极的因素,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止不行”,“止”为“行”准备了条件。在生物进化里,变异是能动的因素,遗传是保守的因素。但是只有变异的一面,没有遗传的一面也不行,那样一来,下一代的生物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那就没有了生物进化的规律性。“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ii]在一定条件下,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却根本否认运动和静止的联系,“正像地道的形而上学者一样,他先在运动和平衡之间划一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鸿沟,然后奇怪他为什么不能在自己制造的鸿沟上找到一座桥。”[-]。


注:

[i]《矛盾论》。

[ii]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1.3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