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星河2
孩子开始学历史。学到半坡文明,学到良渚文明……问我,什么叫文明?是啊,啥叫文明?记得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全是纸质书,最喜欢的是《世界五千年》,第一篇介绍的好像就是“大西洲文明”,当时就疑问啥是文明啊,问老师也说不出子午卯酉。也没查过字典,到现在也没查过,只是习惯性的把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见多了,就意会了背后的七七八八,但终究还是不能用嘴说出来。面对孩子的提问,没法像敷衍自己那样糊弄过去了。“嗯……进入文明阶段,就是不野蛮了吧,比如想要别人的东西不再是抢了,而是交换,不再用拳头和棒子说话,也就是比直线思维又进步一步……交换,据说山顶洞人就开始跑去很远以物易物了吧……这是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更像人一样活着,从架上篝火烤肉分着吃到锅碗瓢盆应对不同的日常需求,开始除了温饱之外思考,然后什么群体有秩序啊,做什么都有套路和规矩啊,然后……嗯,你查查吧,看看书面定义怎么说的,养成好习惯,遇到疑问,自己想想再对照下官方解释、课本解释,看看不同点在哪”,我自己也网搜了下,某度百科的书面用语是这样的“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文明,是一个结果呈现,是文化不断累加、升级甚至跃迁的结果。什么是文化呢?某度百科的答案太书面,让人头铁。文,最初的表达是人们面对满天星斗的时候,一团懵。但是画上经纬线就清晰了,那些天体如何运行就不再一团浆糊了。对,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给天球画上经纬线了。《左传》说“经纬天地曰文”。面对大地也是如此。在地图上画上纵横线,掌握情况就不再惟余莽莽了。人也是,广袤的大地上聚落人群如天上繁星,只有划分清楚、简单归类,才能掌握情况。在此之上,面对深邃无垠的太空,经纬线是固定的假想线,天体运行的轨迹是活的纹路,天之文,有阴有阳,天文的含义升级了。面对广袤的土地,简单的经纬线是固定的假想线,只能提供大区域分割成小区域后的面积等统计计算,只是表面简单的情况,地面上的山川河流聚落人群和地面下的矿产暗河,但这些都有其基本走向,相对于经纬线是活的,尤其是中国文化中的“气”,地之文,有阴有阳,这个走向就是理,纹理的理,地文的含义升级为地理。对聚落人群情况的掌握也是如此,只按地域的划分并不能准确掌握,如果按脱离野蛮程度来划分,人文的含义就升级了。“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理解这个“文”,题眼在“史”,中国最早的史官,貌似是女史,人主身边全天候记录事情的文职工作人员。中国最早的史,不是留给后世的故事,是严格地、即时地记载天象和人主行为和统辖范围大事件的书面记录。如果人主统辖范围内出事了,就要找出人主行为与天象的对应,总结教训甚至罪己,以求趋吉避凶。此时的史是总结性文字资料。这在我们能见到的早期的史书中还能零星见到,越到后世,史书越脱离这个灵魂,趋于只记载人间大事的记录,然后就变成随意篡写的故事。早古对史官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能人为的添枝加叶,必须是严格的实际情况记录。必须刻板,不得演绎,不得抒情——噫吁嚱,危乎高哉……不可以。史,就是刻板的史。所以,如果一个人如果太过于按生理本能行事,太过感性,由着性子来,还没说话就轮拳头举刀,打不过人就打滚,这样就显得原始人,就显得野蛮,没教养;如果太过理性行事,就显得刻板,就显得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没有人情味。血性与优雅同在,感性和理性交融,该感性的时候感性,该理性的时候理性,才有人味,才不偏不倚,才够中庸,才够气质,才具备人君的最基本要求。至少到了春秋,文就又有了理性的意味。而理性甚至刻板的背后是什么呢?脱离野性,才有物质和精神的爆发,但脱离野性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止”在起作用。
所以,文化,为文所化,文化的两头是野蛮和刻板。没有文化就没有教养,就熊孩子,别管你多大岁数。七十岁老头乘公交坐女孩子大腿,一样是熊孩子。反之,止的过分一样不行,各种限制,丧失感性,所以才迸发“说走就走的旅行”。
文明,是一个结果,是文化不断累加、升级甚至跃迁的结果。文明等级的认定,各有角度,物质是一方面,精神是一方面。百年来的西方文明高度发达,这句话是有bug的。因为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却要另行界定。精神文明,并非简单的读个爽文、看个大片、报个古筝班的各种低俗还包括高级的娱乐消费。而更多的是偏向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对价值的认知,对人的认知,是对什么是什么,谁是谁的终极思考。在残存的难辨真假的文献中,对比东西方思想史,在BC800—500年前后,都出现了超级思想家阐述其认知。其后,东西方都是一路丢失,一路挣扎,但我们总还有反弹、回抽,中间不乏孤峰直上,但到民初时代被连根拔起。西方虽然一路丝滑下坠,但在文艺复兴后,异军突起,不管是不是捡了东方思想的剩饭,这其实都不重要。不过直到目前,全世界的思想认知高峰,仍在东方的古籍中。
什么是什么,谁是谁,这些终极问题,在使用价值上,看似并不重要,但它决定了审视事物的切入视角和逻辑维度。对终极问题探究,决定其认知事物的方法和逻辑。决定了对世间一切的认知模式。东方是智慧模式,西方是知识模式。之所以东方医学伟大,是因为他背后的智慧模式才高不可攀,才决定知识模式下的西医难以企及。知识,就像登山,越登越高。智慧就像跳墙,跳过去就是另一个世界。比如,有人说西方医学是显微镜医学,又有人说西方医学是建立在死人基础上的尸体解剖。中医是活的,气的世界。这些人这么说都没问题。但仍没有触及中医认知模式的高度。就像“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阳明的思想不是他独创的,是彻底把老祖宗的思想融会贯通后换成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的。引用此话是想说:建立在老祖宗认知模式上的中医是人与天地互动的能量医学。中医是天人同构,与天分型的医学,那些说天人合一的,根本不懂老祖宗的智慧。是用智慧开启的医学。而当前的西医还在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体的认知体系中,是积木医学,是知识打开的医学。这就是思想认知不同而造成的先天分歧。为什么说“当前的”西医,因为如果西医前沿理论研究人员获得了我们老祖宗的那双智慧之眼,那个高阶思维模式,西医的力量一样会大爆发。或者说古早东方医学在现代能量学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人类医学会有个跃迁式发展。有人说,气,不可观察,那是不想观察,早在四五十年前,用于军工的仪器已经可以观测到人体周圈的光谱。气,本身就是“存在”,只要是“在”,只要是“being”,终有一天能实现普遍观察,透彻研究。
上述是认知层面,而在实践层面,不能否定当代西医,不能肯定当代中医。别说多少病西医治不了,还要看当代西医救了多少人。当代中医,同样存在极大问题,根本原因是其理论不为大部分从业者所知,也就是说现在的大部分中医从业人员实践的是西医思维的中医,这些人的认知水平根本看不懂东方医学在说什么。不要不服,到现在也没见谁说清楚阴阳五行的本质,960万平方公里上有多少高学历个体不说他是糟粕?骨子里的自卑和嫌弃。即便是象牙塔内的专业中医教材如何解释阴阳五行,那些全是毫无生机的模棱两可的死知识,而非思想认知。那些教材中的辨证论治哪一个是完全基于阴阳五行做出的?哪个不是司外揣内揣出来的?直接揣出处方来。脸不正常红作何判断、舌苔不正常白如何判断,最终的判断必须归结到阴阳五行的判断上才践行了古中医的思想认知。阴阳五行是须臾不可离的灵魂,缺了这个灵魂,就是搬来套去的公式应用。是死的学法。其根本原因还是回到了认知层面,这跟西医认知模式没有区别,中医课本的知识怎么说,对号入座就行,生搬硬套到搬套自如,如生产线的操作。但古中医是且灵且活、不拘不泥、道心开阔、圆机活法的妥善对待,看到的是一事一议,一人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没有成方可直接套用。
搞懂古圣先贤如何看世界,才能看到古圣先贤的世界里有什么。或者说你只有换上古圣先贤的眼,才能看懂古圣先贤的思想和认知。如何换上老祖宗这双眼呢?哪怕是个近似的?以期尽可能靠近其认知水平。没法说,不但很难讲清,而且也使人费解、歧义。对于高阶的认知逻辑,人的脑回路就是说不得。但不是没有办法靠近,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可以反向操作,通过排除法,可以通过筛除法,可以通过破解法。如何破解,就是把低一等级的认知一个个破掉,在这个过程中打怪升级。从人类认知的发展史开始,一路下来,你就知道什么认知才是高阶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捋清高级之上是如何碾压高级的,自然就发现自己的脑回路清晰了,换了心眼,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