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无权为我授勋——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的探索(1)

各位好啊,这里是直江。
很高兴在2023年第一次和大家以专栏的形式见面!“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的前世今生“系列文章完结后反响令笔者感到非常意外,在此环境之下,笔者还是一鼓作气,遂继续编写重庆1号线的相关故事,还是那句老话:
文笔不好,时间紧促,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出!
那么我们直接,正文开始。


1 “8D都市”的背后,是……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这就是山城重庆。
早在民国时期的《陪都十年建设规划草案》中,就提出了在重庆建设“高速电车”的设想,关于这个设想的规划方案和最终结局,可以参考笔者关于2号线的文章,此处不再对三条线路的具体方案进行赘述,而其中1号线的前身就是“高速电车”三条线路中的甲线:
小什字——较场口——七星岗——两路口——李子坝——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
虽然和1号线的实际走向有所偏差,不过相似度依旧是非常高,尤其是小什字——两路口区间,不能说是十分相像,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高速电车有相当一部分的线路位于地下,这不仅是考虑到了重庆地形的特点,某种意义上也是暗示着重庆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建国乃至改革开放后,这种对地下的利用更是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逐渐成为了今日这个上天入地,单轨穿楼,你以为我在1楼,但实际上我在27楼的魔幻城市。
不过追及往昔,地下空间对重庆带来的不仅仅是当今的“网红名气”,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惨案……
相信各位对在长辈和媒体的转述下对当年日机轰炸下的重庆防空洞惨状有一定的认知,但笔者在这里提及的是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灾难,不过并不是在近代,而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
1985年6月27日11时25分,四川省重庆市市中区(今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
罗家院地底的一声巨响打破了整个山城的平静,刹那间,附近8600平方米的居民都感受到了这波来自地下的震撼,附近的居民楼和公共设施应声塌下,爆炸本身的声音,玻璃碎裂的声音,陷入地下或废墟中的人发出的呼救的声音,一时间不绝于耳……这不是地震,也不是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更不是什么都市传说,而是——下水道发生了爆炸。
事后统计,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200余人受伤,部分地区停电,停水,停气,商店停业,交通中断。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当时重庆市服务局的车队发生了漏油,汽油进入下水道,和下水道中的沼气混合,恰逢嘉陵江涨水堵住了下水道的出口,遇火之后引起爆炸,惨剧发生。
一环扣一环,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此事之后,在重庆市人防办公室在向国家人防办的报告中,写明了当时重庆母城市政的三大隐患:下水道年久失修,防空洞没有支护措施,以及围岩滑坡的风险,国家人防办随即授权重庆市人防办对没有支护的防空洞进行加固,其中就包括从燕喜洞到千厮门的防空洞主干道,该工程全长3.3公里。

2 高瞻远瞩的加固
看到这里各位可能就会有疑惑了,咱不是介绍地铁1号线的吗?怎么逐渐忘记标题了,通篇都在说这事故那灾难的呢?欸,别急,正是这个防空洞的加固,成为了1号线这段传奇路线的开端。
就在这项工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个人也登场了,他就是张乃基先生(1937~2021),后来重庆轨道交通的副总工程师,当时在重庆市设计院工作。
“领导,我有个提议……”
“说吧,小张。”
“咱重庆不是在规划轨道交通了嘛,这段防空洞正好是在规划的地铁线上,不如咱们这一次把它当作地铁改造,既做到加固防空洞的同时,又能推进日后轨道交通的建设……这不一举两得嘛!”
“不错,很有想法,就照你说的办吧。”
于是,这3.3km的工程开始按照地铁的标准进行加固作业,其中有2.7km可以直接成为1号线的区间隧道,某种意义上,1号线的建设从这里就开始了。
不仅如此,1号线及以后的地铁线路的施工方法很多都师从这里,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重庆地铁真正的起点了罢。而这位张乃基后来也参与了重庆等城市轨道线路的规划与建设,以及4号线-环线-5环线的直快体系(这是一个在国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有时间和资料的话笔者也会单独拎一集谈谈)的建立也有他的一份力,很可惜的是,张乃基于2021年5月因伤意外逝世,享年84岁。
唉,世事无常,巨星的陨落何尝不令人叹惋?笔者在此向这位巨师表示深沉的敬意。
而五年后,1号线的项目建议书报送国家计委,这段艰辛的探索也才刚刚开始。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