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 3
“为了替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德国工人党要求在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下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 产合作社。无论在工业中,或是在农业中,生产合作 社都必须普遍建立起来,以便从它们里面产生出调节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
在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之后,就是这个先知提出的救世良方。这里“道路开辟”得确实不错。现存的阶级斗争被换上了拙劣的报刊作家的空话:需要“开辟道路”来“解决”的“社会问题”。“调节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不是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而是从国家给予生产合作社的“国家帮助”中“产生出来”,并且这些生产合作社是由国家而不是由工人“建立起来”的。这真不愧为拉萨尔的幻想: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象能够建设一条新铁路一样!
由于还知道点羞耻,于是就把“国家帮助”置于······“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之下。
第一,德国的“劳动人民”大多数是农民而不是无产者。
第二,“民主的”这个词在德文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 什么是“劳动人民的人民当权的监督呢”?何况所说的是这样的劳动人民,他们通过向国家提出的这些要求表明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既没有当权,也没有成熟到当权的程度!
在这里详细批评毕舍在路易—菲力浦时代为了对付法国社会主义者而开列并由《工场》【18】派的反动工人所采用的药方,那是多余的。主要的过失不在于把这个特殊的万灵药方写入了纲领,而在于从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
如果工人们力求在社会的范围内,首先是在本民族的范围内建立集体生产的条件,这只是表明,他们在争取变革现在的生产条件,而这同靠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毫无共同之处。至于现存的合作社,那末它们之所以可贵,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工人自己独立创设的,既不受政府的保护,也不受资产者的保护。
【18】《工场》(《L’Atelier》)是一种法文月刊,受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手工业者和工人的刊物,1840年至1850年在巴黎出版,编辑部由工人代表组成,每三月改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