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2024年考研上岸攻略
一、院系及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物理学院前身是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物理系,是学校成立之初始建的四个系之一。1950年10月,中法大学物理系并入。1961年,学校设立基础部,物理系并入。1984年,物理系独立,更名为应用物理系。1997年,学校设立科学技术学院,应用物理系并入。2002年,学校设立理学院,应用物理系并入,并更名为物理系。2011年6月27日,按照学校振兴理科战略部署,物理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为国内知名物理学家葛墨林院士。
办学定位
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创特色”的办学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一流物理、理工结合、特色发展”道路,以建设一流特色物理学科和培养一流拔尖物理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基础科研实力和促进理工交叉融合为己任,努力建设与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发展物理学院。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教授/研究员5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思政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7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5人、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2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人。此外,学院引进瑞典与芬兰两院院士Antti Niemi为外聘教授、聘任国际著名物理学家Paul Wiegmann为“徐特立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OH Choo Hiap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Aleksandr Molochkov为兼职教授,聘请国际著名量子场论专家日本东京大学Fujikawa教授每年定期为研究生开设系列前沿讲座。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理论物理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近年来,在全体师生的砥砺奋进下,学院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进步,学科水平位于国内高校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2020年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在2023年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国内高校第四。2012年物理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019年在软科排名中,物理学科进入中国内地高校前7%,位居国内高校13名,被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数据平台定位为雄鹰型学科;2022年,在QS“物理与天文”学科中进入全球第“251-300”位,位居国内高校并列第10名;同年,“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仅10个,工信部高校唯一)。
科研实力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重点发展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计算物理四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学院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博与其它省部级奖多项,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23年荣获教育部和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近年来,在PRL、PNAS、《自然》和《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22年发表了全校首篇以北京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的Nature期刊论文。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杰青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各类纵向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
平台建设
为促进建设国际化和理工融合为特色的一流物理学科和培养一流物理人才,学院建设了多个国家与省部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现建有先进光电量子结构设计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米光子学与超精密光电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此外,与光电学院共建国家级工程光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参与共建“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成立学科特区“量子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F. Wilczek为核心的“国际量子物理中心”成员单位。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应用物理学和量子信息科学2个本科专业,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三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大学物理》被评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大学物理A》被评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物理之妙里看‘花’》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学院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理工结合的学科方向建设,致力于培养胸怀寰宇,具有深厚物理基础并善于理工融合的领军领导人才。
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作为首批参与高校,在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长期合作基础上,先后又与中科院物理所、半导体所、空间中心三个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协同育人”菁英计划,并以“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和“黄昆物理学英才班”为基础共建“创新性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强联合。科研院所选派院士、研究员等定期到校开设系列学术讲座和开展学术报告,并设立菁英计划优秀学生奖学金,学生有机会到科研院所参与具体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有推免资格的毕业生可优先参加合作院所免试硕士生或直博生的选拔。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与大陆、港台等高校建有交换生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德国马普所等国际知名机构保持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建有2+2双学位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建有本科生交换生项目,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建有本科生3+1双向双学位项目,与悉尼科技大学建有联合实验课程,同时以多种形式支持学生参加欧美名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研学术能力的训练,本科阶段就吸纳优秀学生进入学科实验室参与前沿的科研项目研究,每年约有10多位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做出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学院定期开展“博约学术论坛”和“博约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近五年学生中共有200余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
就业发展
作为基础学科,物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理学基础,就业面向非常广泛,适合到多个相关行业从事应用、研发、管理、教学及研究等工作。北京理工大学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是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理学和工学等各专业研究生的重要生源,一直受到各专业的青睐和好评。学生具有向不同领域发展的潜力和素质,尤其是在交叉学科的进一步深造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学院本科生就业率达95%以上,读研深造率为65%,其中申请到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UC伯克利分校、柏林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出国率为20%,硕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7%。
办学历程中,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坚实物理基础和社会素养的优秀毕业生,以美国工程院院士李明军、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微光夜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石峰、北京精英智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崔嵬等为代表的一批校友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领导型人才。
二、招生目录 070200物理学
1、研究方向
01理论物理及应用
02凝聚态物理.
03光学
04计算物理
2、2023招生计划:30
3、初试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4电磁学
849量子力学
三、复试
笔试科目:波动光学。
面试内容:外语口语听力测试;综合基础知识面试。
四、复试分数线
2023考研:310 45 45 68 68
2022考研:305 45 45 70 70
2021考研:320 50 50 70 70
五、考研参考书
参考书目:《电磁学》(第四版),赵凯华、陈熙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量子力学 卷I(第四版),科学出版社 曾谨言 2007
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钱伯初;曾谨言 2008
六、考研经验
学习政治可以选择老师学习,习题可以买1000题做(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000题)。在考研冲刺的时候购买肖四肖八,大题背诵肖四即可(当然若有时间也可以背肖八,或者选择一些其他老师的预测题背)。政治的分数一般在大题上拉不开,想要得高分就必须在选择题上下功夫。
每天都看恋恋有词单词,反复看。我只做真题,真题我选择的是黄皮书,从1997年开始做,先做1997-2005年真题,主要找感觉,学习单词,接着做2006-2021真题,另外学习翻译拆分和组合那本书(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划分句子成分的时候可以用不同记号表示。作文背诵模板,每天写一篇。
专业课
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一定水平。
基础复习阶段(6-8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
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
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本阶段要求考生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