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永久封号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一个叫做佟佳·隆科多的人被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封为了一等侍卫,兼职銮仪使。
这个隆科多来头不小,他是康熙皇帝的小舅子。
一等侍卫,那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安保工作人员,而銮仪使,则相当于是明朝的锦衣卫。
这个工作,说待遇不好那不现实,整天陪王伴驾,抛头露面,有派头不说,还分外的接近权力中枢,这是多少人都眼红的职位,但你说这工作待遇好吧,其实也就那样,因为在皇帝的眼里,这种工作就是纯粹的武夫,而且还不是实战型武夫,更多的时候是礼仪性的。
一等侍卫虽然是正三品,但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玩意儿编制不限,但凡上三旗子弟都可以担任,深宫大内的侍卫三五成群,乌央乌央的,虽然都能在皇帝的身边摆poes,但问题是皇帝不一定每一个都看得见。
而銮仪使这个职务更是中看不中用,因为所谓清朝的锦衣卫,其实已经失去了纠察的性质,而单纯变成了一个负责皇帝礼仪工作的职务。
说白了一句话,隆科多现在的这个活儿,他没有什么前途,不太好升职。
康熙用人唯贤,小舅子表现不好,他也不惯着。
兢兢业业的干了十七年的隆科多本来凭着资历也能升上去,因为再怎么说也是皇亲,但是倒霉催的,他有一个属下犯错,被康熙得知,康熙皇帝认为是隆科多管理下属不力,别说升职了,连銮仪使的帽子也给他摘了。

不过很显然,隆科多并不是一个轻易灰心,一遇到挫折就会退却的人——皇帝越是处罚他,他干得就越是来劲,六年之后因为工作得力,他终于迎来了他仕途上的春天,被康熙授予了步军统领的职务。
这个步军统领,全称叫做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你光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这肯定是个很霸气的职务。
提督九门,就是负责紫禁城九座城门的安防出入工作。
五营不是一个实数,而是泛指可以调动的绝大多数不同种类的军队。
不仅如此,该职务还负责京师的巡夜,抓捕,查勤,断案,甚至就连救火也囊括在内。
说白了,步军统领就是清朝的禁军总指挥,是京师武装力量的第一调动人。
上任之前,康熙皇帝对隆科多再三叮嘱,这个职位你要好好把握,好好表现,最应该遵守的一点就是,一定不能结党营私。
有清一朝,打击朋党的力度,是相当之高的。
清修《明史》,他们自然知道明朝的皇帝多受制于文臣。
明武宗朱厚照被大臣们逼的在紫禁城里不安生,每天变着法的想要出去玩,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的时候,文官们丝毫不把放在眼里,御极之际,甚至让他从偏门进紫禁城。
明神宗朱翊钧更加可怜,连立谁当太子都决定不了,最后被大臣们逼出了玉玉症,好几十年连朝也不上了。
这些相互勾结,相互同谋,相互倚靠,共同进退的大臣们形成了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也就是清朝皇帝眼中的朋党。
清朝的皇帝们不许官员们私下有太多交集,不许他们处朋友论哥们,隆科多当然深谙此理,于是满口答应。
就这样,隆科多一直顺风顺水的干到了康熙驾崩,逐步的得到了老皇帝的信任,临死之前还被安排为了顾命大臣。

康熙死,雍正立,对于这个顾命大臣兼舅舅,雍正对他也是极为重用。
因为,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我们一般称为“九子夺嫡”,但其实,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储位争夺的皇子不止九位,大家你来我往,相互较量,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洗礼,这其中的艰难过程,是难以想象的。
雍正这个人,当然很想要当皇帝,但是他能绷得住,表现得不明显,别的皇帝都抢着在老皇帝康熙面前表现的时候,他则搞出一副清心寡欲,看破红尘的样子来示人,结果康熙被其他儿子的相互争斗搞的不厌其烦,反而对这个“与世无争”的胤禛有点刮目相看,以至于最后把皇位留给了这个四儿子。
这当然不是雍正登上帝位的全过程,也绝非最为关键的原因,因为在雍正登基的步伐中,有两个人可以说是拼了老命的支持雍正,而这俩人,一个是年羹尧,另一个就是隆科多。
年羹尧,就是《甄嬛传》里边那个气焰嚣张的华妃的哥哥。
作为雍正妹夫的年羹尧时任川陕总督,是封疆大吏,又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在朝廷里素来说得上话,而和康熙关系更近的隆科多因为工作原因更是几乎和康熙皇帝形影不离,他平时帮雍正说上几句好话,也是手到擒来。

有了拥立之功的隆科多被封为了太保,还被授予了吏部尚书的官职,同时兼任步兵统领。
朋友们,吏部就是古代人事部,是六部里最为显赫的部门,升官免职调任全在隆科多一句话,在朝廷里跟你不对付就降你的职,在紫禁城外跟你不对付,人家还是九门提督,动辄就召集两万精兵把你给弄死。
雍正对他礼遇不止这些,又赏他双眼花翎,许他穿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隆科多这一身打扮上了身,就别说多有派头了。
雍正对他从不称呼职务或全名,每次见到他,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舅舅,一口一个,别说叫的有多甜了。
位极人臣,妥妥的位极人臣。
一个大臣做官做到这一步,那基本上就算是到头了。
这个所谓的到头了,不是说官阶登顶,不能再往上走了,而是说,你的官场生涯到这一步,其实应该结束了。
因为,纵观历史,古来位极人臣,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
商朝的比干挖心证忠而死,大秦的李斯到了秦二世的手里就完,一代忠良岳飞血洒风波亭,于谦于少保死在了拼命守护的京师崇文门前。
大明的开国皇帝发动洪武四大案,杀人无数,平均算下来朱元璋一天就得杀他十来个人,开国功臣基本上被他灭了个一干二净。
唐朝的魏徽,死后被唐太宗推倒了墓碑,明朝的张居正,死后被万历彻底清算,革除一切功名,就连张清晰的画像也没留下。
康熙年间的鳌拜被皇帝降服,脱了衣服露出为打下爱新觉罗基业留下的伤痕才免于处死,而在雍正之后那个曾被乾隆视为功臣的和珅,到最后也免不了“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纵观历史长河,大功臣而能得善终者,只有唐之郭子仪一人。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圣宠无限的隆科多突然被撤掉了步军统领的职务,原因是因为隆科多的儿子品行不端,多有劣迹。
他被撤掉统领职务后的不久,年羹尧就被雍正以居功自傲,图谋不轨等诸多罪名处死了。
作为前雍正时代的头号功权人物,年羹尧先被雍正贬为杭州将军,后又贬为闲散章京,人生尾章,横刀立马的年大将军竟然落了一个看守杭州东门的下场。
然而,雍正没有放过年羹尧,使他受尽波折之后又把他押解京师,赐其自尽。
年羹尧的倒台,无疑是给隆科多敲响了一记警钟。
然而,志得意满的隆科多同志毫不自知,不仅不赶紧致仕退休,反而开始张狂了起来。
当年康熙皇帝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千万不要搞朋党,结果他做了吏部尚书之后结党营私,随意安排朝廷官员的录用工作,谁升官发财,他隆科多说了算。
官职本为天下公器,当由科举选定,其实本质上皇帝都不好直接插手,隆科多的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僭越。
除了有涉朋党之外,隆科多还被发现,私藏了清朝皇帝的玉牒。

这个玉牒,就是清朝皇家的族谱,属于是机密文件,平时要在宫里珍藏,虽然也可以供一些因为工作需要的大臣查阅,但谁想要看,都是要经历严格的流程和审核的。
隆科多私藏玉牒,即会被视为对皇家天威的冒犯。
我们爱新觉罗家的户口本被你偷藏了,你不纯纯是居心叵测么?
按理说,这样的几项罪名,其实罪不至死,多说把隆科多调离权力中枢,给他打到普通官员的序列就算完了。
然而,雍正因隆科多的这些罪证而怒不可遏,先是把他的职务一路降低,后来更是把他调离京师,派遣他到边疆地区去工作,最后更是亲自给他订下四十一条重罪,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把他囚禁到了畅春园附近的一间偏僻房屋里。
外围筑屋三楹,周围禁卫森严,隆科多就这么黯然的死在了禁所。

很多人曾经探究过隆科多如此下场的真正原因,因为毕竟隆科多是皇帝的舅舅,对皇帝的威胁也并不像年羹尧那么大,皇帝完全可以得饶人处且饶人。
那么,除了雍正本人原本就是一个治臣极严的皇帝之外,这其中一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理由,而这个理由,虽然掩藏很深,但其实格外简单:
皇帝和功臣之间的矛盾是一直是有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允许功臣的长期存在,因为这就是封建制度的本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对王朝建立有功绩的人,只有皇帝本人而已,就算是个人意志也无法转移。
其实,隆科多不是太放肆太张狂,也不是想不到这一点,甚至他在临死时还特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
当年先帝康熙使我为顾命大臣之时,便是我的死期。
隆科多想到了一切,也早就参透了权臣之命运,他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雍正对他竟然如此,无情。
囚禁之地静谧黑暗,昔日风光无两的隆科多,将会如当年权倾朝野的鳌拜一样,慢慢品味它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