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七夕节
我以前是不太关心这个节日的,觉得这个节日跟我没啥关系。毕竟,七夕节,又叫乞巧节,那是妇女们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跟我一个男生,确实没啥关系。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想可能是从我小学就来了吧——我突然发现,七夕节变味了。
人们不再把七夕节视为乞巧节,不再把七夕节和祈求心灵手巧联系起来,而是另辟蹊径,把七夕节变成了什么中国情人节。
我一开始不以为意,直到我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句话:“七夕节,哪里是现在的人说的啥子中国情人节!”
我顿时意识到,一个传统节日正在走向毁灭。
有人说这是杞人忧天,这么多人过,谈何毁灭?
但在我看来这就是毁灭,人们把一个传统节日的性质给扭曲了。
有人说,你看那牛郎织女七夕节相聚,这不就是情侣相会吗?
大错特错,你只看到一夜的相聚,没看到364天或者365天的分别。难道有哪对情侣希望一年只相聚一夜?
而且,据我了解,在七夕节这天古代人家都会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来,寓意“以防王母娘娘抢走自己的女儿”。从古人的行为,我没有看出任何一点和情人节相关的行为。
古人在七夕节,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在水里转绣花针,妇女们会围着水盆。针尖指着谁,意味着谁得巧。
还有一种是在盒子里放一只小蜘蛛,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哪家蜘蛛结了网网,哪家的就讨到巧了。
还有穿针引线乞巧,具体不太清楚,也不敢乱说,还请有心人帮我查一下告诉我一声。
甚至据我查找的其他资料,七夕节对于读书人来说又叫魁星节,据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因此古代读书人在这天祭拜魁星,祈求中第。
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七夕节在古代,主要就是妇女乞巧。从这些资料、习俗,我看不出任何和情人节有关的东西。
但是,当代人过惯了所谓的“七夕情人节”,又岂肯收手?!
我决定对周围的人宣传“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这一事实,却遭到无数人的冷嘲热讽。连我的母亲都不支持我的说法。新闻媒体,甚至连央视,都是一口一个“七夕情人节”。
昨天我在网上给人讲解“七夕节不是情人节”,更是遭到无数冷嘲热讽和不理不睬。无数人指责我“酸情侣”“不懂发展”“不随时代潮流”。
有人甚至说:“人家把七夕节过成情人节又不犯法。”还有人拿出黄历,上面写着8月14日宜婚嫁,以此来挖苦嘲讽我。
至此,我几乎不指望能够让这些人听进去了。看着无数媒体,无数软件,无数人,无数商家疯狂炒作七夕情人节,我只感到,心痛,心痛!
诚然,传统节日需要现代发展,但所谓发展,那是有基础的,而传统节日发展的基础就是它们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抛弃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为了所谓的发展而发展,那这种发展和毁灭是毫无区别的。
在我看来,七夕节的毁灭实际上是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商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好卖,便任由当代人的意愿来炒作节日,把无数节日都包装成购物节。再加上七夕节有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商家们在不了解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利用现代情侣文化,随意炒作,终于把七夕节炒作成了中国情人节。当代人因为压力大,需要找个地方发泄,这个所谓的中国情人节和他们的需求一拍即合,于是越炒越烈,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七夕节的传统文化毁灭殆尽,只剩下了那一点浅薄的胡乱解读出来的东西,还过得沾沾自喜,认为中国也有“传统的”情人节。
我说七夕节不是情人节,并不是反对情侣们过这天。要购物,正常购物就行;要约会,照常约会就行。我所反对的,是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把七夕节当成是情侣们的节日这种行为。
我也不是酸情侣。以我近18年的单身,这么多年从未有女生对我表白,也从未喜欢过一个女生,我这幅德行,恐怕以后也要单身一辈子。我岂会酸情侣?
我所做的,只是说出“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这个事实而已。
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让过的人很多就够了,也不是让大家抵制西方节日和西方文化,而是发展其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其在新时代的意义。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存在,不是为了购物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情侣而存在,而是因为中华民族而存在。中华文化5000年不灭,若是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那我们这代人,就成了千古罪人。以前的侵略者没能做到的,我们这代人若是做到了,那我们就是自己文化的侵略者!
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传承下来后才能吸取和发展。丢到了传承这一关键步骤,任何吸取和发展都是空话。而传承的前提是有传统文化,比如现在的七夕节,人们连传统文化都丢了,又传承什么呢?又吸取和发展什么呢?换言之,丢了我们的本源,任何发展都是空谈。
我很清楚,这篇随便写写的文章很快就会被淹没。但我只是希望所有人,都有一颗保护传统文化的心,都能记住“七夕节不是情人节”,并拒绝任何“七夕情人节”的行为。
虽然目前100%的人听不进我的话,我说话向来也不好听。但我很高兴当代人中仍然有很多知道这个事实并为之努力的人。我相信只要这支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多,这股歪风邪气就有希望刹车。
我也会努力宣传的,努力向周围人宣传“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这个事实。虽然没有几个人听得进去。但,为了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会尽我所能的。
我也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做出努力。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人是不够的,几个人也是不够的,只有所有人汇聚成一条洪流,才是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