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男42岁,反复失眠20余年。现病史:患者诉2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失眠,睡后易醒,多次外

2022-09-27 14:48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一男42岁,反复失眠20余年。现病史:患者诉2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失眠,睡后易醒,多次外院就诊疗效不佳,失眠仍反复,近段时间自觉胸闷,遂来就诊。另诉平素工作压力大,思虑多。 

刻诊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疲惫,诉失眠,反复易醒,睡而不实,阵发性心悸胸闷,自觉午后发作明显,伴口苦,头晕头重,纳差,小便可,大便溏薄不爽,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不寐(湿热扰心)。

西医诊断:非器质性失眠症。

处方:

滑石、薏苡仁、苦杏仁、白蔻仁、淡竹叶、半夏、厚朴、合欢皮、龙骨、栀子、黄芩、远志。水煎服,共7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诉睡眠时间稍有增加,但仍易醒,头晕头重减轻,仍自觉胸闷心悸,纳可,大便溏薄稍改善,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处方:滑石20g、薏苡仁10g、苦杏仁10g、白蔻仁10g、淡竹叶15g、半夏10g、厚朴10g、合欢皮15g、龙骨20g、栀子5g、黄芩10g、远志5g、瓜蒌10g、薤白10g、半夏10g。水煎服,共14剂。

三诊

患者诉睡眠较前改善,夜间醒来次数减少,头晕头重明显减轻,胸闷心悸较前缓解,小便可,大便尚成形,舌淡红有齿痕,苔白稍腻,脉滑数。处方:滑石20g、薏苡仁10g、苦杏仁10g、白蔻仁10g、淡竹叶15g、半夏10g、厚朴10g、合欢皮15g、远志5g、瓜蒌10g、薤白10g、半夏10g、白术15g、茯神15g、猪苓15g、酸枣仁10g。水煎服,共14剂。

共诊三月,患者睡眠可,头晕头重消失,胸闷心悸明显缓解,疗效确切。

【按语】

患者表现为失眠易醒,符合中医“不寐”范畴。辩证为湿热扰心证,《素问·逆调论》言“胃不和则卧不安”,缘患者劳作太过而伤脾,津液运化失司,聚成痰湿,痰湿郁而化热,扰动心神而致不寐,表现为不寐,易醒,心悸胸闷,午后尤甚;痰湿上扰清窍可见头晕头重;痰湿积聚脾胃可见纳差,大便溏薄不爽;舌红苔黄腻亦提示湿热之证。

治疗上,首诊时以清热、化湿、安神为法,拟三仁汤加减,方中滑石清热利湿,为君药;臣以薏苡仁、杏仁、白蔻仁,以淡渗利湿健脾、宣利肺气祛湿及芳香化湿利气;淡竹叶增滑石清热利湿之力,半夏、厚朴化湿和胃,上三者为佐药;另酌加合欢皮、远志解郁安神,栀子、黄芩祛中焦湿热。全方共奏清化湿热,安神解郁之功。二诊时患者诉失眠稍有改善,但仍自觉胸闷心悸,故在原方基础上增加瓜蒌、薤白、半夏以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三诊时患者诉初诊时症状明显改善,舌淡红苔白稍腻,考虑患者热象已去,故以利湿、健脾、安神为治则,减黄芩、栀子等泻火之品,酌加白术、猪苓以增淡渗之力,茯神、酸枣仁以健脾安神。

《湿热论》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三仁汤以滑石为君,“三仁”为臣,使湿热从三焦而化,水道通利,则湿热可除。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凭其通阳之力,以祛痰宽胸除痹,《长沙药解》称其“治胸痹心痛,以其破壅而降逆也”。


一男42岁,反复失眠20余年。现病史:患者诉2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失眠,睡后易醒,多次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