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与萨克森国王的私生子,法国的大元帅:萨克森伯爵莫里斯

基本介绍


莫里斯,萨克森伯爵(德语名:赫尔曼·莫里茨·冯·萨克森,法国人:莫里斯·德·萨克森;1696年10月28日——1750年11月20日)是一位著名的士兵、军官和著名的18世纪军事指挥官。 他是波兰国王,以及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的私生子,最初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服役,最后进入法国军队。 德萨克森成为了法国的元帅,甚至成为了法国的大元帅。 他以在奥地利继承战争中的出色战功和在丰特努瓦战役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而闻名。 他的头像更是供奉于瓦尔哈拉纪念堂【瓦尔哈拉是名人堂乃是用来表彰和纪念德意志历史上那些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政治家、君主、科学家和德语艺术家”; 因此,被授予荣誉的名人来自于大德意志,比今天的德国更广阔的地区,甚至是远至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也获此殊荣获得荣誉的情况。 地址位于是多瑙河上游,位于今天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雷根斯堡以东的多瑙斯陶夫。】

个人信息

生年:1696年10月28日(戈斯拉尔,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城市)
卒年:1750年11月20日(香波尔城堡)
国籍:萨克斯选侯国~〉法兰西王国
军衔:法国元帅、法国大元帅
参加过的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代表战役:丰特努瓦战役
罗库战役
劳费尔德战役
马斯特里赫特围城战


个人生平

家庭出生
莫里斯·德·萨克森乃是柯尼希斯马克伯爵夫人玛丽·奥罗和萨克森选帝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都一世的私生子。 他在被洗礼的时候正式赐名赫尔曼·莫里茨的洗礼,并立即被封为“萨克森伯爵”或“拉劳特伯爵”(这个称号1710年就被取消了)。

简介:元帅的父亲,萨克斯选帝侯奥古斯特一世,在成为波兰及立陶宛联邦的国王后,又被称为奥古斯特二世,终生以路易十四为偶像,但是他一生的成就有限,只建立了萨克森的绝对君主制,并获得王权虚设的波兰王冠一顶;其领土与人口并无实质增加,可说是半吊子的雄图霸业因其身形魁梧、力大无穷而绰号“强力王”、“铁腕”,据说可徒手折断马蹄铁、单手破墙。这个外号可能含有贬义,意在讽刺他不遗余力地追逐女色。他拥有365名子女的传闻虽然无法证实,但其的确拥有不少私生儿女

青年和求学时代
他在汉堡度过了人生第一年,1698年才被介绍给他的亲生父亲,也就是已经当上了波兰及立陶宛联邦的国王的奥古斯都二世。他先后在柏林、乌得勒支和海牙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在这段时间里面对于文学方面的教育并不怎么感兴趣,相反的,倒是对于行伍更感兴趣,因而他之后很快就参了军。

简介:约翰·马蒂亚斯·赖希斯格拉夫·冯·德舒伦堡,因在科孚岛战役中成功抵抗了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而被威尼斯共和国封为元帅
1709年,他被委托到了舒伦堡伯爵以及元帅的部队后,随即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训练。同年,在弗雷德里克·德·符腾堡的指挥下,莫里斯作为一个步兵团的少尉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兰德斯地区的系列战役。然而,由于其身份和年幼,他迟迟没有被允准参加到第一线战斗,而且他一直到1711年的时候才得到自己父亲的认可,然后正式获得了萨克森伯爵的头衔,而且他还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官阶团,开始指挥一个胸甲骑兵团。【请注意,萨克斯伯爵这时候才15、6岁】。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给这位自信满满的年轻人送上了一巴掌,1712年12月20日,莫里斯率领着自己麾下的所谓骑兵团,随同萨克森,以及丹麦王国联军参加了大北方战争中的加德布施战役,和他们对阵的乃是瑞典及挪威国王卡尔十二世麾下的第一骁将:马格努斯·施滕博克元帅指挥的瑞典军。

战役简介: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元帅雅各布·海因里希·冯·弗莱明所统帅的近两万丹麦 - 萨克森联军对阵瑞典的马格努斯·施滕博克元帅指挥的一万四千人,结局是瑞典大胜,瑞典方面550人阵亡,一千多人受伤,换得对手2500人死伤、4000人被俘虏
在此次战役中,萨克斯伯爵率领的那个团也是损失惨重——年轻的上校也在惨败中了解到一只部队如果能保持住良好的纪律对于胜负的重要性——他的骑兵团在撤退的时候陷入了一团混乱,萨克斯丢失了自己的马匹后,不得不陪着自己的被仆从一起跟随军队用脚走了整整四天。但是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惨败和磨难给莫里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正式确立了他执掌部队的“服从原则”:军官应该只负责自己的直接下属,直到士官都是如此。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年纪轻轻的莫里斯·德·萨克森已然表现出来了不亚于其父亲的对于享乐和放纵的执着和疯狂。
为了对他进行管教,他的父亲随即为他安排了和一个萨克森贵族加富豪的15岁的女儿撒克逊贵族的富有继承人,约翰·维多利亚·德洛本之间的婚事。
1716年,在与瑞典之间签署的和平协定和大北方战争的结束导致了包括莫里斯率领的在内的几个团的解散。他拒绝接受这道命令,然后直接跑过去和自己的父亲抱怨,父亲勃然大怒,要求他必须遵守命令,为此甚至威胁他要把他关在作为国家监狱的 Königstein。
然后莫里斯还必须立刻返回自己的封地。1721年,他请求与妻子分居,随即获得了授权。在同年的时候,父亲在发现莫里斯太过于烦躁之后,担心其会成为自己的合法子女,也就是未来的波兰奥古斯都三世的竞争对手的奥古斯特二世直接把他打发到了法国军队去服役。

简介:1734年成为萨克森选帝侯以及波兰国王和末代立陶宛大公,绰号“肥胖王”。在上位之后的他旋即在奥地利与沙俄支持下发动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但是讽刺的是在他30年的统治期间,他在波兰上只花了不到3年,当恰尔托雷斯基王室和波托茨基家族在冲突中瘫痪了众议院(自由否决权)时, 促使国内政治局面进一步混乱,并削弱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力,在他的统治下,波兰经历了七年战争,邻国旋即提出了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帝国提出了瓜分波兰的计划的其中之一。

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亞公國
在五月份抵达法国之后,莫里斯随即获得了法国军队方面的任命书,5月抵达后,莫里斯获得了陆军元帅证书。他得到的是一个仅仅只剩下一个空壳子的斯帕雷步兵团,但是很快,他就用极高的效率将之重组,而且还改名,成为了萨克森步兵团。

可是在不久之后他就厌倦了这种风平浪静的生活,1725年,在法国著名女演员阿德莉娜 勒库弗勒的经济资助下,他前往了华沙,目标是要拿下库尔兰公国的王位。

简介:阿德莉娜 勒库弗勒,法国著名女演员(综合一下前文萨克斯从年轻时就养成的放荡不羁,这个女演员能自愿资助萨克斯……其中关系…你们懂得)
这样一来的话,莫里斯就和波兰,也就是和自己父亲所代表的势力之间爆发了直接冲突。1726年6月26日,在公爵夫人安娜·伊万诺夫娜,也就是未来的安娜一世·伊凡诺芙娜女沙皇的支持下,库尔兰本国议会选举他为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亞公爵,可是波兰议会立即发来文件,拒绝承认新公爵。

11月的时候,奥古斯都二世更是宣布库尔兰要和波兰联统,这样一来,随即就爆发了库尔兰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的突然爆发使得库尔兰国内一片混乱,但让莫里斯的情况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库尔兰议会拒绝通过自己建立常备军的提案。而且这位新公爵也不幸失去了安娜·伊凡諾芙娜女公爵的支持,后者在订婚时被骗进了一个房间且饱受折磨,紧接着,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一世也去世了,只留下12岁继位,随后由亚历山大·缅希科夫控制住的彼得二世。沙俄自身尚且一片混乱,哪里还有空闲来管库尔兰呢?
最后,面对着泰山压顶一般袭击来的波兰军队,莫里斯只得黯然下台,于1727年返回了巴黎。
屋漏又逢连夜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于萨克斯而言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1728年失去了母亲,紧接着又在1730年失去了情妇,演员阿德里安娜·勒库弗勒,1733年的时候,之前和自己关系闹得很僵的生父奥古斯特二世也随即身死,而且在他前往库尔兰争抢王位的过程中,更是和自己原先最大的后台,波兰议会闹翻了关系。

步入辉煌:效力于法军

《我的设想》
在这段时间里面,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忧伤,莫里斯开始致力于有关战争和战术的写作。 他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我的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本著作一直到他死后的1757年,才由自己的两位好朋友出资,在阿姆斯特丹出版。
莫里斯的写作灵感来自于阅读弗拉德骑士,让 查理和波利比烏斯的著作,还有在当时欧洲非常流行的普伊塞古侯爵雅克·弗朗索瓦·德·夏斯特内、古希腊哲学家欧纳桑德与古罗马作家普布利乌斯·弗莱维厄斯·维盖提乌斯·雷纳特斯等人所写的论文和摘要。 萨克森伯爵的这本书由“细节部分”和“崇高部分”两部分组成。
在这本书中,莫里斯详细解释了作为一名指挥官需要在管理方面注意到哪些问题管理:比如说招兵买马,制服,后勤和食物、纪律等。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简介:在大北方战争之初,斯坦尼斯瓦夫一世被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立为波兰国王,然而后来由于俄军在波尔塔瓦会战击败瑞典,斯坦尼斯瓦夫遂被废黜,原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复辟。奥古斯特二世逝世后,斯坦尼斯瓦夫希望再次登基。而奥古斯特二世生前则努力将王位继承方式改为世袭制,以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始终未能成事。另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支持岳父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夺得波兰的王位,他希望恢复法国和波兰这个传统盟友的关系,以求平衡北欧和东欧的奥地利与俄国势力。奥古斯特二世更易王位继承法之举动激怒了俄罗斯帝国女皇安娜·伊万诺芙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遂联合干涉之。然而他们并不支持斯坦尼斯瓦夫,而是属意葡萄牙的曼纽成为波兰国王。
这场战争给了莫里斯一个重新露面的机会。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在1733年9月12日被波兰议会正式确选为国王。但是就在10月5号的时候,对此举非常反感的反对者们,又推选出了了另外一位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都,莫里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者选择了继续效忠法国国王。

莫里斯率领着自己的那个步兵团加入了自路易十四时代的晚期,活跃至今的名将第一代贝里克公爵詹姆斯·菲茨詹姆斯率领的东北军团。他很快就因为几次引人注目的战役而变得名声鹊起,而且还与另外一位法国元帅,阿德里安·莫里斯·德·诺瓦耶,第三代诺阿耶公爵建立起了深刻的友谊,而这个事情将对他的军事生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正是由于这位元帅的介入,路易十五选择接受这名德裔新教徒,而且还有着称王的野心的军官。1734年8月1日,他被提升为中将 。

然而,由于贝里克公爵在菲利普斯堡围城战中因为被炮弹击中而不幸身死,而继任的这位诺阿耶元帅缺乏进取心,战争陷入了僵局。战争的双方最后在1735年签署了和平协议,弗雷德里克·奥古斯都被确认为奥古斯都三世国王,而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则是得到了洛林公国以作为补偿,值得一提的是,这人死后是由他女儿继位后,而法国则是借此机会直接统一了洛林。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简介: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逝世,并无遗下男性后嗣,而根据卡尔六世于1713年所颁布的《国事遗诏》,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有权承袭其奥地利大公之位,而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夫婿弗兰茨·斯蒂芬则可承袭其神圣罗马帝国帝位。可是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王国并不承认《1713年国事遗诏》,而德意志的三大诸侯国——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更极力协助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堂姐夫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即卡尔七世。至此战争已不可避免,因此反奥阵营里最积极的一方普鲁士在1740年12月16日正式向奥地利宣战。奥地利则联合英国、波希米亚、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及俄国,抵抗反奥阵营的入侵。以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为骨干,长达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的结局则是,奥地利方面需要割让整个西里西亚全境予普鲁士为代价,换取普鲁士承认玛利亚‧特蕾西娅为奥地利大公,及其夫婿弗兰茨·斯蒂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也紧随其后的和英、奥议和,于是签订《亚琛和约》,和约确定普鲁士在西里西亚的领土主权;并让西班牙与萨丁得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部分领地;法国则放弃其在印度的殖民地;统治神圣罗马帝国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正式建立。
1740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和查理六世的故去成功打破了欧洲的力量平衡。 后者在去世之前写下诏书,已经规定了已故皇帝的女儿玛丽-特蕾莎的皇位。 但是不同意后者继位的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随后就在12月进入西里西亚,继而发起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这个时候,莫里斯发现自己所处的新角度实在是有些尴尬。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他是非常支持萨克斯一方的,如此一来还要冒着与同父异母的兄弟一方开战的军队作战的风险,不过他随后强烈敦促对方加入普法结盟,而莫里斯最后也最终赢得了波兰国王的支持。

1741年8月,莫里斯率领一个法军骑兵师渡过莱茵河,标志着波西米亚地区战役的开始,在此期间他为占领布拉格市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随后,莫里斯·德·萨克森则是奉命率领法军入侵奥属尼德兰和荷兰。 他要求国王陛下前往前线,据他说,这相当于给自己增援了五万人的兵力。 这场战役以连续不断的胜利为标志:图尔奈围城战、丰特努瓦战役、罗库尔战役(比利时的罗库尔,位于列日附近)。

丰特努瓦战役,1745年5月11日

图尔奈围城战,1745年6月25日至19日

罗库尔战役,1746年10月11日

劳费尔德战役,1747年4月2日

马斯特里赫特围城战,1748年4月11日至5月11日
莫里斯·德·萨克森还夺取了法国从未占领过的布鲁塞尔和马斯特里赫特,从而直接威胁到联省共和国。 在创纪录的时间里,没有选择在冬季进行修整的莫里斯·德·萨克森直接在一月份的时候发起了闪击战,英、荷,以及德意志联军猝不及防,在很短的时间里面他们就丢掉了所有的奥属尼德兰、泽兰和列日的领土。 如此之大的战功让路易十五国王随后即晋升萨克斯为大元帅,在他之前只有两人获得法国这一最高殊荣: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和马蒂格亲王,维拉尔公爵,克洛德·路易·赫克托尔·德·维拉尔。
萨克斯伯爵得到了晋升,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法国而言路易十五却是在“媾和”的预备阶段宣布,“以国王而不是商人的身份缔结和平”,他宣布放弃吞并奥地利尼德兰,这让萨克森元帅非常的感到懊恼,这样一来,法国军队撤离该国,而普鲁士盟友却是设法保住了西里西亚,等于说法国人的战斗全是为普鲁士人做了嫁衣。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戏剧艺术的狂热爱好者,就算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莫里斯也要带上一个“乡村”剧团,在自得其乐的同时,他也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持他的军队的士气。在1746年春天,他特地委托作家查尔斯-西蒙·法瓦特来领导这个由演员组成的巡回剧团,他的妻子,女演员玛丽·贾斯汀·贝诺瓦特·法瓦特夫人也顺道被丰特努瓦战役的胜利者拐了过来,并成为他的情妇。


成为大地主

凭借着自己的极高声望,莫里斯·德·萨克森,为路易太子与自己的侄女玛丽·约瑟夫·德·萨克森的再婚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

左为萨克斯大元帅的侄女,萨克森的玛丽·约瑟芬 ,右为路易十五的太子法兰西的路易,两人都未能够登上王位,可他们的子女中却涌现出了未来的三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查理十世。
路易十五为了萨克斯元帅的军事胜利,还在1748年的时候授予他对香博尔的土地所有权。 这座曾经接待过斯坦尼斯拉斯·莱什琴斯基的老城堡的设施在当时已经完全过时和寒酸、而且出行也是还相当的不方便,而且周边也是蚊虫和野兽经常出没的地区。
尽管如此,这位性格火爆的元帅还是在那里过上了王侯和异想天开的生活,他拥有着三个骑兵团的士兵以保卫自身的安全。对马匹和狩猎充满热情的他还让下令改造了由巴洛克建筑之父,凡尔赛宫的设计师儒勒·哈杜安·孟萨尔建造的马厩,以引进皇家种马。而且他在自己的领地上还有司法独断权,有历史文献记载,一些士兵就因为违反纪律而被绞死。

城堡奢华的外观以及室内陈设

根据阿根森侯爵的回忆录,莫里斯·德·萨克森在他生命的最后还向法国国王请求授予自己马达加斯加岛的主权,他希望能让一些贫困的德意志人家庭前往那里,而且他还保证会让他们让岛上得到非常好的发展。
他又让-巴蒂斯特·科莱国王御用的建筑建筑师修复了莫里哀曾经演奏过的城堡剧院。尽管他的意志坚定,但他还是无法让法瓦特夫妇去城堡接受他的邀请,性格急躁的元帅为此还差点派出士兵去把夫妇两人捆送到来他。
可正所谓繁花总有落尽时,有可能是由于治疗不当的感冒,甚至还有传闻说是因为纵欲过度,但无论如何,萨克斯终于1750年11月20日病逝于城堡,由于没有子嗣,他的一个侄子,弗朗索瓦 - 萨克森的泽维尔继承了元帅的部分财产,另一个侄子,奥古斯特·海因里希·冯·弗里森则是继承了城堡,这个侄子去世之后,城堡又被卖给了国王。

身后事

巴黎为萨克斯元帅举行了葬礼,但这位伟大的统帅却因为自己的新教信仰而无法安葬在首都。 因此,他的遗体又被送往了王国的主要新教城市斯特拉斯堡,然后埋葬在那里。 遗体于1751年2月7日抵达斯特拉斯堡,首先被放置在新圣殿教堂,牧师兼神学家让·莱昂纳德三世弗洛雷森在那里发表了他的纪念文章。
路易十世委托让-巴蒂斯特·皮加勒建造一座宏伟的陵墓,从1771年开始在新教圣托马斯教堂的唱诗班里建造,在元帅的要求下,遗体被放入生石灰中进行保存,然后被转移到陵墓下方的一个地窖里。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在他的陵墓上所雕刻的塑像都是一件经典主题的不朽作品:死亡将元帅召唤到坟墓中,而法国则以一个哭泣的女性形象将他抱在怀里。破碎的旗帜、一只鹰、一只狮子和一只豹子则是让人会让联想起这位伟大统帅在丰特努瓦战役中他被击败的国家(奥地利、荷兰联省共和国和英国),他高耸的身披铠甲的装雕像上雕刻着栩栩如生,肃然且平静的面孔。

军事思想

他对“三十年战争”以来的欧洲军事,只是形式主义地抄袭古斯塔夫的军事模式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们注重了形式,而忘记了原理。他指责王朝军队依靠欺骗和暴力来建军。他高度评价战争中的士气因素,强调指出:懂得如何使军队保持高昂的士气才是大将的真正特色。他说:打胜仗不在于兵多而在于兵精。因此他又特别强调为将的素质和用兵之术。他认为:“为将者的首要条件是‘勇气’。没有勇气,则其他条件都没有价值。因为,在胆怯、畏惧之时,其他所有条件都无法发挥作用。第二是‘智慧’,为将者应聪明过人和随机应变。第三是‘健康’。”此外还应具备处理意外事态、当机立断的才能;能够洞悉他人意图,而自己不被察觉的能力。
他说:为将者的职责是无限的,他必须知道如何维持其军队的生存、控制和管理它们;如何使军队自发地而非被迫地进行战斗;如何运用其军队,把握时机。他认为指挥官无须事必亲躬,否则只能算得上是个驾车到处跑的马车夫;他在交战当天,应无所事事,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思考,然后发出恰当的命令;在关键时刻才亲率军队奋勇杀敌,以决战局。他极推崇将领的“天才”。他说:“任何人除非生来就有指导战争的才华,否则将永远是一位平庸的将领。战争艺术的天才,犹如所有的天才,艺术的、音乐的、诗歌的,必须有出类拔萃的天赋。”鉴于此,他又指出:“战争是一门笼罩着阴影的科学,一切科学都有原则和规律,唯独战争是一无所有。”在其他方面,萨克斯也能敏锐地认识到军事科学的发展趋势。他追求后膛火炮和后装滑膛枪;军队要按兵种穿军服;改善连队伙食,以增进士兵的健康和提高士气与纪律;培训熟练的步枪手和散兵,以打破敌人的冲锋;废止排枪射击,改为瞄准射击等。他还建议恢复长矛兵,以保护步兵,增加滑膛枪手的信心,使之能仔细地瞄准目标,而不是慌忙地发射。他主张5 年兵役制。在防御战术上,他强调多面棱堡或战术据点比战壕更为有利。他重视坚决地追击溃退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