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赢不了,西方失去目标,乌克兰战争无休止对中国不是好事
在乌克兰危机持续 1年半之际,关于这场战争的解决前景仍有很大争议。现在的观点两极分化:一方认为,只要乌克兰在战场上失去获胜的希望,西方就会施压泽连斯基政府进行谈判,或者会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另一方认为,由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的领土问题是个死结,除非俄罗斯主动撤军,否则就会一直打下去。
其实,可能还有第三种情况,那就是西方因为对乌克兰战争的前景失去政治目标,陷入被动应对,又无法抽身的尴尬境地。而俄罗斯又因为面子问题,不可能领土问题上退让。这么搞下去,战争就不是延续一两年的问题,而是数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前几天,俄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就表示,俄乌冲突有可能会持续十几年。虽然他本人被认为是个大嘴巴 ,但是这一句话非常有份量。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俄罗斯正在为一场真正的持久战做准备。
几乎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似乎也表达了同样的立场:战场前线胶着,加上俄乌与欧美等各方缺乏可行或明确的政治目标做为指导,战争已有变成延续数年漫长消耗战。
要注意,这里面重点不是战争没有结束的时限,而是失方在乌克兰军队失去使用军事手段获胜的希望之后,已经失去了政治目标。
按照乌军原来的计划,今年的反攻必须奠定乌克兰战场的总体态势,也就是要能打到东南部要城梅利托波尔,或者直插马里乌波尔,从而从而达到切断俄国连结克里米亚陆地走廊的战略目标。现在乌克兰收复全部失土的核心目标固然明确,却因西方对此支持态度有限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也就是说,表面看起来西方似乎还有一个政治和军事目标,但是因为失去可行性,而变得盲目了。更夸张的是,除了军事手段以外,西方就算有意让战争结束,拿出的方案不可能有被俄罗斯和乌克兰接受。
有人说,拜登对乌克兰危机的战略设计就是这样,也就是对乌军援采渐进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基辅没法赢、俄国没有败,进而都不愿和谈。美国不想战争升级,不想北约介入,最终让自己陷入一场不进不退的尴尬处境,连帮乌克兰取得优势逼对手坐下谈判的次要目标都未必能做到。
19世纪西方军事学者克劳塞维兹有一句名言战争只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续”,强调军力只是达成政治目标的工具。当年苏联与美国在阿富汗失利、美国陷越战泥淖等,都是政治目标不明确导致满盘皆输的例子。
乌克兰仍然有收复全部领土这个目标,俄罗斯保护俄罗斯族利益这个目标。只有西方变得没有战略目标,随着西方军援乌克兰暴露军工产能缺陷,甚至连削弱俄罗斯的目标都看不到希望。
可见,西方对乌克兰危机的前景已经变得盲目了,就是找不到出路。那么,这场战争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战争的长期化,必须会导致俄罗斯与西方的长期对立,这对中国来说有好的一面。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除了依赖中国没有出路,而且只能优先保障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
如果乌克兰军队无法在战场上获胜,俄罗斯等于实质上打击了西方的军事技术优势地位。随着美国和欧洲在乌克兰投入的军事战略资源越来越多,能用于围堵中国的资源就会变少,或者说美国不得不在台湾问题上挑衅有所收敛。
但是,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真正风险不在乌克兰战场的胜负,也是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在实质上团结了欧洲和美国。对中国来说,更大的风险就是这场战争有助于美国离间中国与欧洲的合作,也有可能推动美国推动对华“去风险”和脱钩。
而对中国来说,发展中俄贸易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并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这个局势非常严峻。
另外,乌克兰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团结,还有可能为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阻力。现在,因为乌克兰危机,美国会更加利用台海军事危机来吓唬盟友,与日本和韩国更加抱团,G7成员国也更能发出一致的声音。
总体而言,乌克兰危机因为西方失去政治目标,将成为一场无法结束的危机。中国必须想办法适应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且要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取得平衡,尽可能维护自己的发展权力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