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定要花钱才能买到快乐吗?

2023-06-12 00:06 作者:一人之念  | 我要投稿

今天想和聊一本社会学书籍,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读社会学的书通常都不会有太愉快的体验,即使看懂某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旦和自己的一些亲身体验结合,大多时候还是会在心底忍不住骂一句:去死吧世界!

所以四月中旬刚看完的时候,想出来的一些选题都是一些情绪超上头的选题:什么无效加班能不能去死一死啊、调休能不能赶紧消失啊、单休的企业早日毁灭啊等等之类的。

因为勾起了很多不好的回忆,所以完全没有客观地把那些选题写出来,虽然情绪化的表达说不定很能引起共鸣,但我还是想稍微平和且客观一点地来讨论本书的内容,那我们就进入主题吧。

相比其他社会学书籍,《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篇幅其实并不算长,内容分成了3部分来解释书名中的3个名词,但我今天想从后往前说,毕竟当初也是因为对“新穷人”这一概念的好奇,才优先选择了读这本书。

什么是“新穷人”?

书里给出的定义是:

“今天的穷人是“非消费者”,而非“失业者”……消费者社会的资产负债表中,穷人明显是负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们记入现在或未来的资产。”

也就是说,在当今的环境下,你不消费不花钱,那你就是没什么价值的新穷人,这两年不是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什么促进消费扩内需的消息么,但关于不消费,除了真的物欲低的一部分人群,更多的难道不是没钱消费的人么。

昨天还看到一个博主在讲:消费不好,那是因为收入不好,收入不好,那是因为就业不好,就业不好,那是因为企业家躺平不投资了……赚不到钱的、被房贷车贷压着的大多数人们,要拿什么去消费呢?

说个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例子:

之前有一次跟朋友吃饭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她有个同事,家里很有钱,是在魔都城市中心拥有能看城市夜景房子的那种有钱。

我当时问她:“那会在聊天时,出现跨服聊天的情况么?”

她说:“其实还好,但偶尔会有点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比如我不是说我房子租在松江么?他就会说,怎么会租那么远,干嘛不租在公司附近呢?”

当时坐在我身边的另一朋友输出了讽刺意味极强的一段话:“你跟他说,因为我就是喜欢每天通勤3个小时的感觉,喜欢欣赏郊区的风景,喜欢每日跑到郊区,去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所以把房子租在了松江。”

当时大家都是笑着调侃的,毕竟贫富差距这种永恒话题也不是我等凡人能讨论出什么花来的。

如果说“新穷人”的概念让我觉得新鲜的话,书中描述的对“穷人”的剥夺让人感到的则是无力。

如果说之前看完《贫穷的本质》后,了解到的是穷人根本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摆脱不了贫穷的话,《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则是给出了更容易让人理解的逻辑:

“‘贫穷’=‘饥饿’,这则等式掩盖了贫穷的复杂性:‘令人恐怖的生存和居住条件、疾病、文盲、敌视、支离破碎的家庭、衰弱的社会关系、没有未来、没有生产能力’。这些都是饼干和牛奶无法解决的。”

底层的努力,很多时候都显得如此徒劳,电影《大佛普拉斯》里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秒,来自一句台词都没有的自杀者,似乎暗喻底层的一种失语现象,没有说话的权力,说的话也没人在乎。

而上位者就连PUA的说词都可以千变万化:

你不加班,他可以说:“年轻人还是要把心思多放在工作上啊……”

你加班了,他可以说:“天天加班有什么用啊?我要的是结果啊!”

只要一句“为什么别人可以做,你不能做?为什么别人能做起来,你就做不起来?为什么你总有那么多的借口?”

打工人能回应的方式只有2种,要么忍耐,要么走人,让他去找做得起来的别人。

书里提到一个概念,“黄金法则:拥有黄金的人制定的法则。”

再联想到这两年频繁刷屏社交网络各种的“专家建议”,就知道有多讽刺了,而更悲哀的是什么呢?

更悲哀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因为现实各种各样的因素只能选择被迫接受,因为需要生存。

翻到当时写的批注:以前还会相信“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现在却会质疑“活着真有这么重要吗?”

我时常想如果有一天世界真的变得很糟糕会怎么样?

有朝一日,世上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功利主义,再也没有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大家追求的只有效率、结果等可量化的数据和成绩,如果真有那天的话,我大概会觉得:其实也没关系,这样的世界就留给这样的人好了。

扯回本书,既然“新穷人”的判定直接和人的“消费能力”挂钩,那我们就进入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消费主义。

一定要花钱才能买到快乐么?

正值618促销期,就算不主动关注,只要打开手机,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刷到营销信息,仔细想想补充了些必需的消耗品后,好像也没有什么其它要买的,于是我想:如果力度大的话,要不就趁此机会再囤一批书吧。

在付诸行动之前,倒先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所谓的消费节、购物节……或许没有驯化出我消费的尝鲜需要,但确实成功培养出了我潜意识里的消费习惯。

买书这件事,不是非做不可,书架上还堆着很多进入5月份后根本没来得及看的书,以目前这种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局限性,说不定到今年的双十一也很难全部看完。

不是因为即刻想要而想冲动消费,只是因为某种习惯,想着要不就囤点吧、可以买回来先放着,想看的时候就随时可以看了,毕竟相对来说,买书算是金钱成本很低的一种消费。

多可怕,以此类推其它情况,钱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花出去的。

书里说:“我们所处的世界,绝大多数情况下,金钱是满足欲望的桥梁。”

层出不穷的新品、看似丰富且个性化的选择、让人难以拒绝的好奇感和新鲜感……消费型的社会中,需求被不断地创造出来,也被不断地强化,营造出一种“我需要所以我选择”的常态。

如果需要,你可以在网上搜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如果没有,似乎也会很快被人制造出来。而对消费者来说,一个产品,如果我没有用过,怎么可以直接说它好或不好?如果没试过,又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需要?

前些日子听某期播客的时候,有个做宠物产品的嘉宾说:因为市面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所以最后选择了自己做,是令人羡慕且佩服的执行力。

“有更多选择”自然不是什么坏事,但快乐和消费直接挂钩的走向却让人心惊,因为其中暗含的逻辑变成了:如果你没钱,那你就不配获得快乐,而拥有更多的金钱,才代表着拥有更多体验的权利。

可是消费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资本制造出来的一场游戏,因为“无论消费者如何选择,他们都无法超越市场提供的选项。市场提供哪些选项也不由消费者决定。他们是由消费者无法触及的管理者决定的——全球性公司逐渐垄断了对于消费市场的统治。”

“本来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并把他们培养成消费者,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自由,但每次来到市场,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

除了基础的物质需要外,满足情绪价值也会滋生消费需求,如果说这些都在可理解范围内。那可怕的是,仅仅出于习惯消费,明明不缺什么,也不需要被抚平什么情绪,却还是会习惯性地打开购物软件,看着平台按照你的喜好推送的种种,最后,总是能找到些要买的,至于买回来究竟会不会用,或者会用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而要真正学会克制消费,或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拿我自己来说:

从物质层面看,看着不知何时才能真正用完、堆积在一起的口红和香水时,已经不会再轻易产生买这两样东西的欲望,同理可以以此类推其他非必需物品。

从精神层面看,当我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如我想象中那般给我带来愉悦感时,也就能不再选择为之付费。更何况,久而久之就会知道,有些时候,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能让你高兴,而是和你一起做这件事情的人,给了你足够的正面反馈,才让你留下了充满愉快的记忆。

但无论如何,需要正视的是:消费的权利是需要金钱支撑的,而大多数普通人获得金钱的方式,只能是工作。

钱或许买不到快乐,但能保障人的生存,并解决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所以不管愿不愿意,很多人都不得不通过工作,来获取金钱。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物化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环,书中也作出了清晰明了的解释,从“工厂生产花样繁多的商品,除此之外,它们也生产顺从于现代国家的公民。”

到“如今,对大公司而言,进步首先意味着“裁员”,科技进步意味着用软件取代人。谴责接受救济的人不愿意工作,推断他们只摆脱麻木和依赖的惯性,就能轻而易举地自力更生,现在听起来像是自欺欺人。”

“上层阶级希望劳动者只具有奴隶的价值……我们平时赞赏的人类美德,到了奴隶身上就成为了罪恶。”

世界就是如此充满悖论,如果往大了看,个人之于宇宙、之于历史,不过是尘埃一粒,看似毫无价值,用书中的话说就是:“从3万英尺的高空俯视,所有人都和蚂蚁无异。”

可是作为个体的快乐和悲伤、得到和失去……却是如此具体又真实的体验,有的则可能会变成我们终生难以跨越的障碍。

当看到“人存于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个社会只会选择它偏爱或容许的方式”这句话时,便下意识地觉得:当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域里,或许就是更喜欢内卷的人吧,供需的不平衡,让就业机会的提供者看起来真的有恃无恐。

因为即使是在2023年的一线城市,双休也不是100%覆盖所有公司,即使招聘软件上写着双休,面试时HR依旧能面不改色地告知你“我们公司是单休哦~”,大可以在一开始就说清楚,省得白跑这一趟,真的!

假期越放越少也就算了,可是工作和生活失去界限也在不断成为常态,到哪都要带着笔记本以防万一,曾在南山竹海下的停车场抱着电脑检查视频是否已经全部正常发布,在和朋友吃饭的中途,抱着没电的笔记本求助服务员,能不能找个地方让我充会电,发个东西?

小长假前的下午原本该是最开心的时刻,可是因为要保证假期视频的出片和定时,几乎每个小长假的前夜都没办法正常下班,自然也不再产生任何喜悦。

久而久之,已经分不清假期和工作日能有什么具体的区别?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或许真的很难体会个中滋味吧,即使身处其中的当时,也想着工作就是工作,想着把事情做好就行,想着只要数据好就不枉费这样的付出。

直到后来开始有时间思考,才发现外界的环境其实不正常很久了,而我自己,好像也接受并习惯了这样的不正常;

直到后来看到一句话:上进心是好事,但也很容易形成对自我的剥削。我想某些时候我之所以愿意不计较付出,肯定是因为潜意识里还是期待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只是不执着于必须得到罢了,但这应该是件好事。

我不是个时常会思考努力意义的人,出于一些其它的考虑,也不想被人当成是个喜欢努力的人。

这几年也渐渐能明白:努力与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它带来不了任何必然的结果,也不能保证所谓的成功。

努力的过程只是让我问心无愧而已,而不执着于付出努力的结果,则能减去很多无意义的内耗,并且在我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给了我一定的底气:至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没有直接逃避,而是尝试去解决了;至少,即使很辛苦,即使要面对很多的情绪问题,也没有敷衍地去对待事情;至少,自己是坦然地选择放弃,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一些时候,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如此,并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如果聚焦环境的种种,必然感到无比痛苦。

所以,多注重一些自己比较好,坚定地相信自己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权,然后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圈内,构建一些适合自己的、具有一定舒适性的关系,和喜欢的人们相聚聊天、消遣时间,多记住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时刻……生活大概率会容易一些。

向往更好并没有什么错,但一年比一年好,只是历史的偶然,就算身陷低谷,能把焦虑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大概就是一种胜利了。

很喜欢《悠长假期》里的这段话:“不需要总是尽全力冲刺的,人总有不顺利的时候,或疲倦的时候,就把它当成是神赐给我们的休假,不必勉强冲刺,不必紧张,不必努力加油,一切顺其自然,然后呢?就会好转。”

总之,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了。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定要花钱才能买到快乐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